生活里折叠的情绪,不就是爵士乐想表达的嘛

2023-05-10 14:56:27

先说一个小细节。


上一周出去旅行。从柏林开往卡尔斯鲁厄的大巴,路过一片又一片绿色的田野,在田野上,时常可见成群结队的风力发电装置,也就是那白色的大风车。不知怎的,我感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非自然的人造力量,至少看上去,竟是能和大自然和谐一体的。尤其是那缓缓转动的叶片,暗示了风的存在,我坐在车里,虽然身体感受不到风,但是内心却犹如被吹拂一样,凉爽起来了。


以上所述是一种多么微弱但微妙的情绪。


我不是写散文的,在我这儿,透过文字表述出来的,若想成为直观可感的意境,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而不是实力。我在柏林遇见过一个吹小号的老师,他很木讷,说话断断续续,表达一件事情显得异常费力,让我都常常替他捏把汗。我想,假如让他来说一说看见风电机在原野中后内心的想法,呃,还不如放过他。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台上演出时丝毫不含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吹过的“My Foolish Heart”,算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小号现场版,他在演奏时对情绪的拿捏,尤其是那种糅合了自怜和自弃的卑微情绪,往往是点到为止,但又往往点中我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演出结束后,我跟他说,这首曲子十分打动我,他腼腆一笑,吞吞吐吐地说,他想他已经去世六年的老伴了。那一刻,我可以感觉到,他这样一个并不擅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十分依赖于音乐,具体点说,就是爵士乐。对于他而言,仅仅是用手指和嘴唇上几个简单的肌肉动作,就能释放出,比用话语简单得多,却又丰富得多的情感讯息。而我,作为一个讯息的接收者,也能通过他的吹奏和他建立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么一来,能拥有爵士乐这样的表达手段,他确实是感到十分幸福的。而对于我能感受到他音乐里的情绪这样的事情,在他那里实际上根本无关紧要,因为表达出来了,就足够了,至于听众怎么想,甚至有没有听众,都是不重要的。


可是,音乐的魅力正是在于,音乐家们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仅仅是在表达自我,而这样的自我一经乐器释放出来,进入每个人的耳朵里,便迸发出了无穷多个“版本”,产生千百万种阐释。


情绪这样的东西,往往是一种应激后的本能反应,而并不是某种深思熟虑后的产物。情绪,诞生于瞬间,它们可以被逐渐累积,但仍会在某个瞬间迸发出来。情绪在音乐上的表达,依赖于即兴演奏。


爵士乐不仅仅能够让演奏者表达出他们的情绪,而且很擅长撩拨听众的情绪。你很难想象,一种建立在即兴演奏基础上的音乐可以如此细腻地囊括了大量情绪上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如果被用心表达和聆听的话,足以使人们之间产生共情。当今社会的音乐家、艺术家们,总是倾向于使他们的作品,回到理性大发展之前的人类社会。从西方进入中世纪以来,没有哪个世纪比二十世纪更渴望非理性的回归了,因为没有哪个世纪比二十世纪产生更多的,全新而复杂的情绪。我们一直在解放自我,去除约束,去拥抱一个多元的世界。而我们的情绪,也需要找到一个媒介去体现。爵士乐只是这样的万千媒介中的一种罢了,但又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个。


妄图用文字真正地写出爵士乐是徒劳的,由于音乐本身的抽象,它所表达的复杂情绪恐怕只能用耳去接收,用心去体会了。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个时间,每个地点,在每个细小的时空罅隙中,都蕴含了无数的情绪,当然,这些情绪是人赋予的,但它们大多只存在于赋予者的脑海里,且大多只存在一瞬间或者短短几秒。我们可以用摄影捕捉光影,那自然也可以用爵士乐捕捉易逝的瞬间。即使有录音技术的存在,我依然坚信,大多数现场演奏出的音乐是绝对无可替代,甚至无可比拟的。我无需“讲”过多爵士乐给想要了解的人,只需带他去现场聆听一回,能多嘴讲一句的,充其量也就是“爵士乐和‘爵士’二字没什么关系,它只是jazz的音译”这样的科普。


情绪的表达和接收带给人的无非就是一种快感,一个“爽”字足以概括。不同的方式带来的“爽”不尽相同,爵士乐或许就是从心所欲,千回百转的“爽”吧,有人说这种“爽”最值得玩味,像是陈年老酒一般。我点点头,但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听就是了,喜欢就多听,多了解。纯粹去爱一件事物,是最好的,听音乐,也是需要平常心的。


我十分珍视自己这一颗平常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