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火了五年的“David Bowie is”特展,居然在北京电影节出现了!

2023-05-10 14:56:27



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史上销售最火爆的展览之一——“ David Bowie is ”,被《时代》周刊形容为“时尚并粗粝着”、《卫报》称赞其为“巨大的成功”。该展览展出了英国摇滚旗手 David Bowie 的大量珍贵手稿、经典着装、造型、照片、影片、音乐录影带、舞美设计、专辑封面和私人乐器,曾在多伦多、圣保罗、柏林、芝加哥、巴黎、墨尔本和格罗尼根等地巡回。


展览向世界传达着 Bowie 的创作对众多艺术潮流、设计思想、戏剧和当代文化的影响以及从中受到的影响;聚焦于他的创作过程、风格变化以及与时尚、音乐、平面设计、戏剧和电影等不同领域设计师的合作。


这个展览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 David Bowie is ’,这个 is 后面没有东西,展览现场也可以看到,‘ is 之后可以是一个物品、一个形容词、一个状态。



2017年4月,我以朝圣的心情在东京寺田仓库参观了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 David Bowie is 特展”。彼时正值樱花季,游客也多,展览门口印着 Bowie 头像的防水布上布满了来自各个国家姑娘的唇印。东京是这个展览在亚洲的唯一一站,大概也有很多跟我同样心情的各国粉丝们过来参观吧。


就是这幅黑白画布,快闭展的时候印满了各种颜色的口红。



此前去过的朋友对这个展览的描述极尽溢美之词。由于展厅内禁止拍照,想通过照片了解展览的状况是不大可能了。所以我决意一定要趁它离家近时赶紧去一趟。观展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了想把眼前展品抱回家的冲动。基于自己的私心和好奇心,我询问了几位去看过展览的人:如果有机会,你想把什么东西拿回家?”




Weiz

编辑/撰稿人


“我最想要 Ziggy Stardust 的手写歌词。第一,我觉得这是鲍伊构造的最伟大的形象,我曾经还梦到过,哈哈。第二,这个手写的东西让人特别有安全感,出事跑路都可以随身带走,哪怕是跑去外星。”





王阿兔 Cissy 

电台 DJ /经纪人


“我最想拿走的有两样东西。第一个是他用拼接歌词法拼出来的那个歌词,那是他在七十年代自创的一种创作方式,我记得是《 Heroes 这张专辑里的《 Blackout 》这首歌。他当时是把歌词写好之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打乱,再贴在一张纸上组成新的句子,那些句子语法并不是正常的、正确的,但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东西出来。这让我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件我特别想要拿走的就是这件山本宽斋设计的 Ziggy 演出服,上面有“出火吐暴威”这几个字。有一点日本传统服装的感觉。 Bowie 有首歌叫《 DJ 》,他在歌词里面说‘ I am a DJ, I am what I play ’。我觉得他就是自己人生的 DJ ,他穿的衣服也代表了他塑造的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且我发现他真的非常的瘦,腰围很窄,所有演出服都很小。所以可能这衣服我拿回家都穿不上,哈哈。”



爪巴山

写稿儿的


“柏林公寓的门钥匙!我对这个城市和 Bowie 之间的化学反应非常着迷,3月份在柏林出差的时候还去了他曾经的公寓以及他以前跟 Iggy Pop 鬼混的 gay bar 。还有就是他的画,笔触和颜色都十分狂野,但又有种说不出的和谐。喜欢!”



现在就是一普通酒吧,墙上贴着好多 Bowie 的照片




Rola


Rola

导演


“让我停留最久的展品是离入口不远的那个立体投影装置。也许是由于职业原因,我感觉那件装置的呈现效果很好。内容带来的吸引是一方面,它的图像适配精准,变化也很复杂。当时我想,这样的效果至少也要三台投影仪才能完成,但当我抬头看到实际上只有一台小投影仪在输出全部影像时,当时就惊呆了!”



“整个展览里我最想拿走的是这个装置的影像制作和播放软件,那样,今后在我的工作里谁都别跟我说什么一台投影完不成我要的效果、必须加设备什么的了!哈哈哈哈哈……”





李琮洲

引进了这部片子的人


“我觉得我最想要他的歌词器吧!终于可以当诗人了有没有!(不过好像那是视频里聊的)我喜欢这种有过程的东西。”




伍叁伍伍

主编


“记得展览出口处那段循环播放的视频影像吗?当时只看到他在里面说了一段话,声音听不清,字幕是我看不懂的日文,于是我偷偷用手机拍了段视频(那个地方可以拍照,但不可以拍视频),带回来给懂日文的朋友翻译了一下。我本来觉得他只是说了几句“很高兴关于我的展览来到日本”一类的客套话,但实际上他说的大意是:“生日快乐!这一年里总会有一天是你的生日,到时候想到大卫叔叔曾经祝你生日快乐,大概会开心吧!”我哭了!多可爱的一个人!


我最想带走这段影像,我想我成功了!哈哈哈哈哈……”




关于纪录片


差不多整整一年过去了,当我听说这部片子在北影节展映时才知道它的存在。关于音乐人及艺术家的纪录片不少,然而关于展览的纪录片可不怎么多见。



由于工作原因,我常需要根据各种主题在互联网的深渊里搜索图片资料。我发现一个现象: Bowie 的影像总会出现在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关键词下面。当你去寻找其中的联系时,也总能发现其中的合理性——从文学到艺术,从设计到时尚风潮,从历史场景到科学幻想小说——你总能找到某种联结。



Bowie 从少年时期就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形象、保存手稿。他曾用“人体图像复印机”( human photocopier )一词描述自己,如今互联网中数以万计的鲍伊图像似乎证实了他对自己的描述是多么精准。而展览的纪录片则将 Bowie 留存下来的手稿、图像及衣物等可见可感之物再一次复制,作为数码影像永久地保存在云端,这未尝不是对“人体图像复印机”这一说法的再次印证。



观看纪录片前,我与引进这部片子的 NT Live 中国区负责人、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EO 李琮洲聊了聊,在他看来,这个展的策展概念在2013年的时候是非常领先的,它用了当时一个比较新的技术:走到屏幕前,视频对应的音频资料就会从佩戴的耳机里传出来。因为 Bowie 是一位在美学上有着先锋意识的艺术家,所以展览的视觉元素与大量信息融合得非常好。看这个展览的时候,会觉得现在仍然还是一种很新的东西,并没有那种历史遗迹的感觉。



除呈现展览本身之外,纪录片还设有第二现场,山本宽斋、 Pulp 乐队的 Jarvis Cocker 等悉数登场,对展览本身和 Bowie 进行再度解读。所以,即使看过展览的人也会被这部纪录片所吸引。本来想为摩登的读者谋个福利,送两张票子,结果一问,发现票都卖光啦。


“所以你看, Bowie 的影响力还是在。”(伍叁伍伍曰)


最后放上一张展览现场拗造型的照片。嗯,影响力还在!



文 | 爪巴山




时长:99分钟


该纪录影像于2013年首次上映,带领观众跟随日本时尚设计师山本宽斋(Kansai Yamamoto)、英国 Britpop 代表人物贾维斯·考科尔(Jarvis Cocker)以及其他重要合作伙伴的脚步,去发掘 Bowie 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开启一段神奇之旅。博物馆策展人维多利亚·布洛克斯和杰弗瑞·玛诗则为欣赏 Bowie 具有纪念意义的音乐录影带、经典造型以及从未公之于众的手谱、专辑封面、舞美设计甚至日记提供了更专业的视角,展现出 David Bowie 奇思妙想之中的创造与革新。


纪录片由曾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哈米什·汉密尔顿(Hamish Hamilton)导演,他执导过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超级碗中场秀和奥斯卡颁奖礼,更是多项 MTV 大奖的获得者,对 David Bowie 的音乐及生平有着完美的理解和把握。



添加摩登斯基,拉你进群



你还可以看看这些

一枚火箭刚刚把David Bowie送进了太空!

如果世界上没有大卫·鲍伊,这些极客怪咖怎么办?


本文由摩登天空杂志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


你们去过这个展吗

你们最想带走的是什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