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牛仔是一支永远不会解散的乐队,即使成员死了一半,你也看不出来

2023-05-10 14:56:27


即使死了一半乐队成员,也能继续演出并且不被发现的乐队:列宁格勒牛仔 ——> 列宁格勒,苏联时期的城市名,现在大家都叫圣彼得堡 ——> 列宁格勒牛仔,一个横空出世的奇异团体,一个世界意识形态脑波风暴中诞生的怪胎。


如果你走在列宁格勒街头,询问你们这儿哪里有牛仔,肯定会被骂成是疯子。可是如果你打开电脑,搜索关于他们的词条,你会发现很多东西 —— 但基本上都不是关于列宁格勒,也不是关于牛仔的。


但如果选一个20世纪 “看过演出就再也忘不掉” 的排行榜的话,他们肯定是 Top10 之一。


绝对 Family 姿态降临


“列宁格勒牛仔” 是一支组建于芬兰的摇滚乐队,他们以翻唱欧美劲歌金曲而出名。他们浓厚发胶固定之下的飞机头,和足以刺穿你柔弱心肝的尖头皮鞋,就是闻名于世的造型。


如果你是一个记忆力正常的人,看过他们的造型,还不能立马记住他们的话,你就真的离老年痴呆不远了。


除了那破天荒的夸张造型,他们的合作伙伴 "亚历山德罗夫红军合唱团" 就是他们最突出的标志。可以说,他们利用这个正牌的苏俄部队文艺团体获得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在国际文化/音乐图景里创造了一种诡异的存在。


这种诡异的存在,,所有苏联人/俄罗斯人身上那种成见偏见,全部都放大的表现了出来。我一直有点不甘心:为什么这么个形象,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跟牛仔和列宁格勒都不沾边的芬兰人?对,就是1930年代和苏联打了一仗的那个芬兰(最后苏联 “惨胜” 了),那个创立了诺基亚的芬兰。世界上没有几场战争是像苏芬战争那样 “寒冷” 的,世界上也没有几个电子产品像诺基亚那么结实。


与其说 “列宁格勒牛仔” 作为乐队是被创立出来的,不如说它是被 “发明” 出来的。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的电影海报


如果你看过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就会这道,这个流行摇滚乐队几乎贯穿了阿基叔的所有电影。乐队不仅是一个音乐上的符号,更是一种电影语言对现实的嘲弄。不过,这种嘲弄没有止步于屏幕之上,它走到了真是的生活中,而且还越做越火。这种歪打正着,足以让全球大部分摇滚乐队眼红不已。


从名字到着装,电影中 “落后生产力的代表” 以及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架势上来看,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嘲弄。的确,这个乐队就是起于1986年的一次酒吧闲扯;阿基叔当时和朋友在酒吧说苏联的玩笑,然后不知怎么的这个点子就有了,然后一直做了下去。


一直到1989年,在做成了几个小的音乐短篇和摄影短篇之后,阿基叔终于决定拍一个长篇,来向大众正式诠释这支当今世界和古今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支 “摇滚乐队”。于是,就有了我们一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回味的北欧味儿十足的电影《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1989)》


电影保持了一贯的北欧风采和阿基叔自己的个人特色,故事很简单,也很乱套。简单说,就是一众人(列宁格勒牛仔)在美国格格不入的走了一遭,干啥啥不行,做啥啥没样,但心中那些过时又傲气的灵魂,就像是99个被处女座加持过的诗人的合体。


抗寒能力出众,不愧是来自冻土的摇滚战士


这部电影之后,乐队就获得了新生,一个世界的两条平行时间轴就这么展开了:一条是乐队自己的时间轴,它完全拜托了屏幕,开始录唱片,拍摄自己的 MV,办演唱会。一条阿基叔电影里的时间轴,1994年的《列宁格勒牛仔遇摩西(1994)》和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演唱会《巴拉莱卡大秀》。


《列宁格勒牛仔见摩西》(Leningrad Cowboys Meet Moses)的日版电影海报


想来也是替导演兴奋一把,曾经在近十年前酒吧聊天时的一个虚拟乐队,如邀请到了正牌的国家不对文工团级别的乐团,一起在赫尔辛基开了一个演唱会。红军歌舞团的160名成员还全数到齐,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段历史(虽然我感觉就是流行巨星周杰伦 feat 了堂会巨星的一场春晚大合唱一样)。


同时期,阿基叔还做了件致敬当年两位女神的事:以列宁格勒牛仔为原型,拍了两段 MV,重新诠释了60年代的金曲 《Those Were The Days》(原唱女神 Mary Hopkin)和《These Boots Are Made For Walkin'》(原唱女神 Nancy Sinatra)—— 虽然片子里充满了各种闻名于世的经典俄罗斯元素,也就是所谓的万古成见,比如从嘬奶时期就爱喝伏特加,蒸桑拿要拿着白桦树枝拍打身子等等。


都是文工团文艺工作者


1994年是他们的鼎盛时期,当年不知道幕后策划人是谁,,但是他们绝对做了件有电视以来,最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列宁格勒牛仔乐队拉着70个亚历山德罗夫合唱团的成员,去纽约参加了第11届 MTV 音乐盛典的颁奖典礼,然后在现场演唱了一首经典的美国老歌儿《Sweet Home Alabama》。当时据说有超过2.5亿人看了这场演出,这么一折腾,他们想不红都难。


于是在1994年,芬兰风云企业诺基亚在柏林举办了另一场演出,“诺基亚巴拉莱卡大秀”,估计是想复制当年第一次大秀的成功案例。然后十年之后,巴拉莱卡大秀升级了,他们重新回到赫尔辛基,在2003年举办了 “全球巴拉莱卡超级秀”。


2013年的时候,他们已经彻底成了一个符号化的制作团队,和 Anima Vitae 合作,创造了一个完全动漫化的形象,专攻圣诞市场,一个一半西伯利亚,一半墨西哥血统的狗,当然,还是梳着经典的飞机头造型,讲述这只狗从西伯利亚出发,穿越美国,去墨西哥过圣诞的故事。


不是应该喝龙舌兰吗


很显然,列宁格勒牛仔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完全国际化的大牌子了,他已经完全脱离了最早的跟冷战有关的语境,成为了完全脱离寄生文化的东西。列宁格勒牛仔已经不需要和 “列宁格勒” 以及 “牛仔” 扯上任何关系了,虽然他们是沾着苏俄老土炮的泥汤出道的,但越往后,直到现在,他们只用维护好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一个成功的品牌形象,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搞笑 “牛仔” 团体,就好了。



***


我后来问了一些在俄罗斯玩音乐的朋友,问他们对列宁格勒牛仔是怎么个看法,其实大多数俄罗斯乐手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东西。然后我们一起看了几段牛仔们演出的视频,还有 MV,大家都说,这不就是纯粹一个玩票翻唱乐队么,不就是借着电影而火了。


但更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搞反讽反思的乐队都没有红?偏偏就是这牛仔们?


虽然是翻唱乐队但是演出效果堪比怀旧嘉年华


苏联解体、冷战刚刚结束后的那几年里,。人们不断的吸收这种娱乐消费文化,就是为了来庆祝一个冷战时代的完结。


心里装着诗人不死、故乡永存的牛仔们,难道真的被当成道具摆弄了?我真心不知道。如果单从音乐上来说,他们基本上就是受了波尔卡舞曲和激流摇滚影响的乐队,外加很讨巧的主题:伏特加、拖拉机、火箭、成吉思汗,再来一些俄罗斯民歌中得东西。接着,带着戏虐和幽默的感觉,把所有摇滚乐能数得上名字的大金曲都挑出来,翻唱了个遍。


你不知道墨镜下闪烁什么样的眼神


我 Facebook 上关注了他们,每次看他们的乐队主页更新的时候,都不禁想:不管哪个乐队成员走了,还是死了,只要有一个梳着飞机头的人站出来,带上墨镜,他就是那个你心中的列宁格勒牛仔。


这是个永远不会解散的乐队,他们就是北欧的 AKB48 吗?一轮接一轮,不停地此消彼长?列宁格勒从来没有过牛仔,也不可能有。牛仔永远去远方,报仇雪恨或者把跑丢的姑娘追回来。列宁格勒牛仔也去远方,他们巡演、赚钱,然后过我们的当代生活。



作者:吴妈




(更多G点,点击阅读原文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