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音乐是趋势?付费模式特别乐观?他们的答案是?

2023-05-18 23:00:13

“梳理国外流行音乐史,那都是从本民族/本国家的传统音乐里面托胎而来的东西”、“个人对平台永远是弱势的,公司对平台或者平台对平台,多少会拉到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上去谈”、“我特别看好,我极看好!尤其是95后,他们付费的主观意愿非常强烈”


作者 | Alisa



问:我是美国一个音乐制作人,我今天冲着跨界主题来听讲演。我知道卢总一直做跨界音乐,我想了解国内对跨界音乐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想法?


卢中强: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细分的时代,让我们往下做(跨界音乐)这事的动力是未来获得收入,或者获得发展的可能。大家都应该找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做,这可能跟我这个年纪有关。


在我整个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一开始做民谣,我觉得民谣在当时那个时代是被忽略、不被重视的,未来可能是一个趋势。经过十年之后,这个趋势现在慢慢有了一些验证,我们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现在我们做这个事的时候,我可能找一个新的方向,我找了“新乐府”这样一个品牌做跨界的尝试。


从现在来看,跟一些有意思的音乐家和更有创造力的团队去制作音乐,我认为这可能是我看重下一个趋势的可能。


未来真正一些中国元素在和世界上各种音乐门类碰撞之后,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我认为是下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会变成一个垂直领域的爆发点。



问:非常感谢主办方能给我这一次提问的机会,我是看了标题是跨界为主题来的。


我要提一个非音乐专业跨界主题的问题,我自己做音乐十多年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音乐里面,发现做之前还有点钱,做音乐之后就没有钱,变成穷人了。现在我做了七八年和音乐无关联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事,中间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体育在国外给我们贴的标签是“少林功夫”,美术是“瓷器”,书画拍卖可以达到几个亿,甚至达到十几个亿。


音乐里面有没有能够代表中国的音乐符号或者音乐派别/风格,拿到其他国家,版权能够达到拍卖很高的级别?这也是一直很困扰我的问题。


曾宇:我说点个人看法,音乐首先是艺术,全天下所有艺术家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好的艺术要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积累,那才是真正能立得住的。


中国流行音乐(历史)太短了,真正开始算,是从70年代末起,非常短的时间。我觉得我们面对的一个状况是——由于发展太快了,我们每五年一代人都是一个断档,我们承接不上。


我跟86年出生的人去聊完全不一样,可能和90后、95后又不一样。我们才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过程中,还远远没有真正有实力去代表的音乐大文化,能够输出到外国。在这个时间点,我认为没有这样一个东西。


当然,我们可以拿我们几千年的(音乐)元素去做跨界的内容,我认为不是说不行,比如说当年的”女子十二乐坊“,这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但是,我觉得真正你要用国际标准去衡量的话,我们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邓柯:拿拍卖文物,比如说工艺品及美术作品,跟流行音乐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范畴里面的东西。流行音乐就是音乐的商品化,一个是商品,一个是艺术作品,而且是积累很久的艺术作品,直接拿来对比不太公平。


其次,传统音乐是巨大的宝藏,包括卢老师做的新乐府,都是我们音乐宝藏,不能叫开发,是现代化的一种表达尝试。包括现在你看《我是歌手》,最近《中国之星》最火的改编都带有中国元素。怎么样把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半成品和到现代化摇滚乐里面,做成一个音乐商品?我们都喜闻乐见。


其实在国外,如果梳理国外流行音乐史,都是从本民族/本国家的传统音乐里面托胎而来的东西。我们也有很好的资源,我们现在流行音乐人也正在把这些东西逐步的产品化。


曾宇:我的意思是做音乐是西方的标准,我们现在可以做得更多的是一种组合,你用老的形式组合现在新的东西,我们共同找到让人舒服的点。


怎么样拿西方的音乐形式加上中文词显得好听?这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个过程很长,我们才会有更加有系列性的东西。比如说刚才(邓柯)提到的(谭维维华阴老腔+摇滚乐)是一个现象,很优秀,但是不能成为一派或者后面一系列音乐人在做,我们想看到的是这种(跨界)。


提问:我通过媒体看到《茉莉花》这首歌的报道,96年吧,版权好像是买断还是授权到国外,价格挺高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看到类似这样新的作品,各位老师们怎么看?


杨海崧:瑞典是世界第三大音乐出口国,你要知道在整个瑞典,音乐制作水平和国内音乐消费水平是非常高的。中国的《茉莉花》不具有代表性。从我个人做制作人的角度来讲,中国音乐的制作水平,可能和国际上三流四流的水平差不多。


中国大陆音乐制作的历史很短,大陆的制作在国内音乐消费上面(差),在国际上(制作)也排不上。


我觉得不用想着中国(某一首歌的)版权要卖多少才叫好或者才叫对中国唱片有希望,我觉得不需要有这些想法。其实,中国一年出超过一万张唱片,这是登记过的,有号的,那就很好了。


首先,我们要把国内的音乐消费提高,包括在收费方面也是一样的。你真正的消费会员制,网络(音乐)收费,真正回到音乐家有多少呢,这个比例怎么分配下来?这也不是透明的,每年有多少下载量,我基本上看不到,这些东西没有做得很好的话,偶尔(高价)卖一首歌的版权没有任何意义。



问:我是一个独立音乐人,我有两个小问题,第一,现在其实很多音乐人做完音乐之后,因为独立,他也不知道怎么样变现,唱片卖不动,只能靠演出了。互联网有个热词是IP化,大家有没有想过把一些独立状态的音乐人,未来就“人”或者“产品”做IP化的畅想?


第二个问题,关于版权,我现在有一首歌在QQ民谣榜上第一,播放量二三百万了,可是我一分钱也没有收到。我只能在个人平台上众筹我的专辑,我也很困扰,包括大福音乐,世界发行,种子音乐这些,我都有去了解过,对音乐人来说还是太麻烦。总感觉不透明,就觉得我还是挣不着钱。我想问,对独立音乐人来说,应该怎么去处理我的版权?


曾宇:我觉得其实互联网+音乐这两块,互联网更多的是改变了渠道和交易,音乐还是很传统


你作为音乐人,还是要有好听的歌,好看的演出,这个东西互联网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在互联网里得到收益。说白了,在座的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希望为独立音乐人做一些服务,并且是可以让你信赖的。


当然你有这样困惑,说明我们在某些领域做得不到位,或者说互联网时代冲击行业太快了,把我们很多环节打碎了以后,我们靠一个人的力量或者靠一个公司的力量,很难把你(音乐人)服务得那么到位,我认为是这么一个状态。


但是我想说,其实你想要的东西,我认为在座的我们都可以(帮助你)做得到的,当然还有一个信任的过程。你这个问题特别连贯,你先是好艺人,考虑怎么演出,这是你要做的,你后面找到可以信赖的团队,无论怎么样合作,让他(团队)帮助你从QQ音乐收钱,这肯定比你自己收得着钱,你自己去要的时候毕竟不是一个公司的姿态去的


虽然处于互联网时代,但是更应该大家各自做好各自的事,艺人做好艺人该做的事情,发行公司更多做好服务工作。


刘瑾:我补充一两句,我们做大福音乐,就像你刚才所说,就是给一些人做平台服务,我们希望搭一个平台,用平台的透明性服务更多艺人,所谓信任关系要从双方最开始的一个合作开始(建立)。


这些年为什么大家一谈版权,就有所谓的保底,预付?这就是不信任,因为早些年四大唱片公司进中国,发现被互联网公司或者是其它一些互联网平台拥抱之后,每年(返回)的钱觉得不对,少很多,所以才要求预付。从这个角度,我不去评判事情本身正确与否,但如果有一个信任关系建立起来,又按照你的预期,比如每季度或者每月拿到了相应的报酬,这个事情就运作起来了。


如果你自己更想专注创作这一部分,而不是说在宣传、推广、发行这些部分,消耗自己太多精力,其实交给一个你信任的团队或者说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确实(曾宇)刚才所说的问题,个人对平台永远是弱势的,公司对平台或者平台对平台,多少会拉到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上去谈,分配到个体上很可能比自己所获得的收益要丰厚一些,也会更透明一些。但是国内的平台,我们自己本身也在做平台,数据透明性的问题也还存在各家说这是我的商业机密,各家的数据现在弄不出来。


但是,现在整体上在朝着好的方向在走,我相信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会有各种各样得问题,但是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管是从国家的规范,还是大家对这个事情的认可程度,我认为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走。


卢中强:首先如果你跟QQ音乐没有签过任何试听协议,我想他们现在不可能这么大张旗鼓去放你歌曲,或者有这么大的试听量,不跟你做任何沟通。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想如果他们这么明目张胆的侵权,这个时代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像QQ这样国内最大的平台。


你提到第一个问题,已经想到一些办法,通过公路巡演和各种方式去推广自己,我觉得这样一个方向更正确。现在第一你没有获得你想要的回报,可能是你的东西还没有做到某种层面上的极致。第二,你应该去做更多的积累,李志能够有今天,与他已经做完的八张唱片(有关),积累的过程是重要的。



问:我是来自中信证券的传媒分析师,刚才听各位老师讲受益很多。我们认为未来五年,音乐行业是一个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互联网有望重构传统唱片产业链。我们认为整个音乐的付费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我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整个付费音乐的未来发展前景是怎么看的?


邓柯:我先抛个砖吧,我确实研究过,11月1日国家版权局所有在线视听网站必须下线未授权曲目,那是大限,11月1日开始,所谓两大阵营区分开了,一个是以腾讯为首,还有酷狗等等这一大集团彼此共享(版权),这几家都各自买了不少独家版权。但是阿里音乐旗下的虾米等就没有选择跟腾讯这一系列共同运营版权,中间各种互相撕,就分家了。


这样的话,要覆盖到主流的音乐,用户面临着我必须至少使用两个APP,这一段时间下来之后大家也习惯了,用户都可以被培养的。你追求用户体验没有尽头,下一步就是收费,用户习惯是一定可以板过来的,就是说我(平台)不需要那么多无效用户。


刘瑾:大限的时候我们也下了很多歌,我觉得音乐收费这一事情至少在大部分人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但没有那么快,因为这里面牵扯到很多的利益关系和一些大资本的核心业务的大战略。


其实现在也有一部分收费业务在线上有了,不管是包月的服务,还是数字专辑的售卖。我个人会认为,有一部分数字专辑的售卖和音乐本身关系不大,你如果换成偶像的签名照,一样可以卖出这么多份。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朝(付费)方向走是大家能够看到,但是时间上不乐观。


我们认为在长期内是这么一个状态,付费音乐内容和免费音乐内容会长期并存。比如说你是会员,Spotify的免费会员要能够忍受广告打扰,这还是有商业模式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从用户那一端,你如果能够忍受这些,是可以的。


邓柯:我还得插一句,其实相比刘总的观点,我更乐观。我现在花很多时间去跟很年轻的粉丝交流,我觉得中国就是发展太快了,或者说之前中国太落后了。未来中国会很发达,90后95后他们的想法跟我们想象得完全不一样,他们喜欢音乐形态也不一样,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和艺人,为这个东西花钱,他们觉得天经地义。我们台上这些老师从前过得那么惨的原因,就是50后-70后都太节俭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文化消费)。现在中国都第二大经济体了,90后爸妈一人准备一套房,爷爷姥姥一人一套房子,他们就吃喝玩乐,他们对音乐会天然有这个需求。


卢中强:我特别同意(邓柯),关于收费的时间到来,我特别看好,我极看好!尤其是95后,他们付费的主观意愿非常强烈,有可能是一个特别偏门的候鸟,他都有这种为音乐(付费)可能,这是一点。另外一点,我看好他们所拥有的房产,背上没有包袱做音乐,这对整个(音乐)生态特别重要。




热文推荐

·特写丨许巍:忠于内心的音乐路

·臧鸿飞:滚圈纪委成长史

·赵雷:歌唱真实的生活

·丁薇:有个性的艺人,才有力量!

·某毛:我以此为生,要我怎样 ?

· 特写丨与凯鲁亚克渐远,高虎的痛仰摇滚成长记!

·一个好声音女歌手的独白

·耀乐团:“做电音我们入世,希望市场更加专业化”

·张帆:不能让全部音乐节音乐人都围看资本转

· 声音玩具欧珈源:卸下包袱,音乐诗人再出发!

·邵夷贝:骂别人装逼的都三观不正!

·赵照谁的青春能“不”荒唐?

·李逼背后那个“运筹帷幄 ” 的男人

·布衣乐队20年,吴宁越说:“你要玩得起!”

·天使拿了1850万的音乐创业者姜树:“初创公司需要布局,对赌你就完了”

·乐童音乐A轮融资已完成,君联资本和华映资本合投

·特写丨摩登帝国沈黎晖

·黄光裕许钟民高振顺豪砸音乐版图:“拉近网娱”背后几方势力?

·薛利平:一位万人演唱会操盘手的转型之思

·张有待:真正操控音乐的人才能叫DJ

·选秀十年,滚蛋吧,翻唱君!

·投资人童玮亮: 看好音乐IP+演 出,投创始人人品

·特写丨帮好声音发掘好歌曲的张勇怎么拼出来的?

·飞行者曾宇:音乐人如何经营一家公司?

·创业6次,年初到2600万A轮融资,年近6旬的曾德钧有何过人之处?

·沈黎晖:“资本家那一套,挺科学的!”

·张帆:迷笛音乐教育互联网+怎么玩

·复娱文化入资摩登天空,投资将追加至30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