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摇滚乐需要心理健康吗?

2023-05-10 14:56:27

摇滚乐需要心理健康吗?

创造力,是人类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富有创造力,是生存质量高的一种标志。

具有“身、心、灵”的大健康,一个人就具有很好的创造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任何一方面的缺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创造力,或者说,他的创造力都不能够持久。

马斯洛把创造力分为“原发性创造力”和“继发性创造力”,他的这个区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健康对于创造力的作用。马斯洛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灵感到书,中间是令人生畏的巨大的劳动。在这里,托尔斯泰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创作,有他的灵感做基础,这灵感就是原发性创造力,但他如果没有继发性创造力,他就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巨著。所谓“继发性创造力”是指在灵感的高潮过去之后,仍然保持的一种创造力。“原发性创造力”和“继发性创造力”这一对概念,又恰恰可以与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的这一对概念对应。强烈的灵感状态可以称为高峰体验,是“原发性创造力”。而持续的相对弱一些的灵感则是高原体验,是“继发性创造力”。

短暂的灵感一般人都会有。创造力,一般人也常常有体验。

创造力往往是通过灵感来推动的。缺乏灵感和灵性健康,肯定谈不上创造力。如果我们把灵感看成是创造力的短暂时刻的话,缺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即使有灵感,也一般难以经常不断,甚至偶然出现也难以捕捉。

在艺术界,许多艺术家靠吸毒来维持灵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的问题。在我国,满文军、谢东、苏永康、杜德伟、张元、井冈山、尹相杰等都吸过毒。

想要经常产生和维持灵感,其实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整合的大健康才是唯一的路径。

十多年前,《北京科技日报》曾经就窦唯烧车事件,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在文中着重谈到了这个问题。

下面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窦唯烧车这一事件,使我感觉他的心里似乎积压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包括委屈和愤怒,一旦遇到一个缺口,就像洪水泛滥,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在当时的情况下,窦唯是非要发泄出来的。不发泄不行,不发泄就无法忍受。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他烧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这车烧得还划算。在积压了很多很多的委屈和愤怒的情况下,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宣泄渠道,很可能就精神崩溃了。——或者他会对人攻击,对人造成伤害。这两种情况都比烧车还严重。

窦唯的问题提醒我们,搞艺术的人也要注意心理健康。

无可非议,摇滚乐也是一种艺术。摇滚乐的精神也是艺术的精神。艺术的精神就是热爱生命和不断创新。摇滚乐也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但摇滚乐的特色是似乎更强调求新求异,强调直觉。这要求搞摇滚艺术的人有更多的原发性创造力,更充沛的激情,更强的即兴演唱和演奏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摇滚乐的潜力。如果谁有过状态极佳的时候,曾经扯开嗓子自由地吼过几句,那么他就或多或少体验过摇滚精神。如果他吼的几句是他即兴创作的,那么他更是表达了摇滚的创造力。

那么,搞摇滚的人如何才能够获得和保持这些能力呢?要保持这种摇滚能力,就需要让自己的人格至少进入和保持在自我实现阶段。摇滚乐不过是自我实现人格状态的一种副产品。简单地说,摇滚乐者也需要成长。而成长需要修炼。

某些摇滚音乐人是极有天赋的,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很好,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瓶颈”,或者说木桶的短板恰巧是他们自身的人格。他们的心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有问题),但由于他们职业的特点,他们却很可能比一般人更不重视这些问题。

从1998年开始,我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应用,办工作坊、搞个体咨询。不时听到一些艺术界的朋友对我感叹:“艺术界有的人的心理问题太大了!”这些人活得很痛苦,但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原因在于,艺术创作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在当前中国心理咨询还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去咨询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挫败他们的自信。更简单一些说,他们很难放下自己的面子。

这些人也许有自我实现的闪光,但其人格还没有真正上升到自我实现阶段,而是停留在自尊需要。殊不知,把自己豁出去,超越自尊才是自我实现。

非自我实现的摇滚是寿命短暂的摇滚,它没有后劲,所以摇滚乐者也需要修炼自己,把自己理顺了,才更能突破创新和求新求异。

有的摇滚乐者靠酗酒、吸毒、寻求刺激来寻求灵感,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关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摇滚乐者也要追求三种统一的大健康,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的能力,长久地闪耀摇滚精神。

三者有不一致的情况。一个人可以在身体不健康、甚至心理也不健康的情况下搞创作,但其创作是不可能持久的。例如,凡·高,甚至贝多芬都有一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也有创作状态不稳定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身体、心理更健康,其能量就会更畅通,会有更多的创作的激情,会创作出更多的伟大作品。

作为摇滚乐者,如果没有心理健康,去片面追求情绪的宣泄、灵性的发挥,他的艺术生命是不会长久的,要么会很快江郎才尽,要么精神崩溃。例如凡·高就在分裂的情况下了。

关于摇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摇滚乐者没有必要追求心理健康,偏激、歇斯底里、病态有助于玩摇滚。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有误解。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不偏不倚、正经八百,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能量畅通,有高度的觉察力。摇滚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离经叛道、另辟蹊径。我认为,刀郎尽管唱了很多老歌,但其中也不乏摇滚精神,例如唱“怀念战友”时的激情和音量对比就多少传出一些摇滚素质。

对于摇滚乐者来说,其音乐是他们的人格状态的自然的外化。不管什么艺术家,保持能量畅通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心理情结解决得尽量干净,甚至达到“空”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空”的含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执著,能够活在当下,该干什么,就能够干什么;只要愿意,什么都有可能有。能够放空的艺术家,在需要状态的时候,常常可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出来;需要幻想和想象的时候,幻想和想象得比其他人更好;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比其他人发挥得更好。

关于心理健康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莫如前面列举的拉赫玛尼诺夫。他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很不成功,重挫之下得了神经症,但是通过心理学家的治疗和调整得到了恢复,过了几年写出了出色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不少艺术家的创造力比一般的艺术家更加持久、旺盛,其原因之一也在于他们的人格相对要更健康。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摇滚音乐在唤起人们的激情方面,起过一些冲击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形势变了,摇滚曾经有过的一些冲击力似乎也衰落了。我从1987年左右时开始注意摇滚乐。尤其深刻感受过崔健的“一无所有”等呐喊在当时所具有震撼力,那种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我摇滚乐听得很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人还能够从现在的摇滚乐中体会到这种力量?其实,社会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有摇滚的,问题只在摇滚歌手们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