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历史回溯计划]第二天 新奥尔良-上

2023-05-10 14:56:27



“爵士成长辗转于千百个城市,但他的出生地只有一个——新奥尔良。”



这个城市,

曾是美国南部最热闹的大都会。

不仅是重要的海港,更连接着密西西比河。

18世纪初,一个叫J.B.Bienville的法国人

在当地印第安人的指引下

安家落户于河岸边的一块高地。

从此慢慢建立起这个法国殖民区,

城市取名自当时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

(一个喜欢涂脂抹粉的家伙,

据说因此奥尔良这个城市是阴性的)。

所以它的名字曾是La Nouvelle Orléans.


后来随着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破产

城市几经易手,

这里的人口构成也是鱼龙混杂

法国人,西班牙人、

非洲人、印第安人,英国人、

德国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

印度人、中国人,

还有许多难以说明种族归属的人;

有劳工、流放者、赌徒、

逃犯、贵族、传教士等等。



这里还曾经是规模最大的黑奴交易处。


黑奴在工作日是被禁止唱歌跳舞的。

转折在于1721年——

随着法属印度公司的破产

法属路易斯安纳殖民地收到巨大冲击

物资的供应紧缺

棉花种植者们渐渐自顾不暇

只好让黑奴劳工们“自给自足”:

划给他们一些小地皮,自己耕种粮食

进行交易。


当然,至此除了礼拜日

逐渐周六下午也默认为“自由日”

黑奴们可以去市场卖自己种的粮食

再换置些自己需要的

衣服、日用品之类。

手下工作的黑奴们在礼拜日

是相对有很大自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

哪怕多跑一份工

还是去人聚集的地方放松一下


1817年,

黑奴终于被公开准许在礼拜日下午

可以唱歌、跳舞。


于是,应运而生了一处黑奴聚集歌舞的场地:

刚果广场(Congo Square)



当年这里并非特意规划出一片广场

而是块相对开放的空地

却始终聚集着人流。


有时,好奇的白人也来一窥具异域风情的歌舞

那复杂的鼓点节奏,让他们有种穿梭旅行的错觉。

但事实上,这些黑奴们

有多少人真正在非洲大陆上长时间生活过呢?


人们很快发现,黑奴若先被运往西印度群岛适应环境,再运往其他地方,会更适应北美的水土。因此,拉丁美洲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是美国黑人的音乐要素之一。


他们首先要留在加勒比海的岛屿上(最初是法国或西班牙领地,后变成英国领地),他们在那里停留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在他们到达美国之前就已大量地接触了法国和西班牙的音乐。




刚果广场这个地方

就如同一个精神自由的象征。


我们很难不把它看作一个真正的

爵士精神诞生之地。


在一片自由的国度里

被束缚住自由、剥夺了权利

失去了自尊、受尽颠沛流离的黑奴们

唯有礼拜日下午在这个广场上

敢于宣泄


他们最大的快乐,最深的愁苦。




[今日音乐解说]


抱歉实在找不到忠实的历史音频

得以再现当年刚果广场的热闹情景

但相对的,选了我的爵士钢琴男神

阿卜杜拉易卜拉欣的作品:

《从开普敦到刚果广场》

关于他本人我先不多说,

但这张专辑也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

《重回开普敦》

阿卜杜拉上世纪60年代,被迫背井离乡

这张专辑录制于90年代终于得以重回故里之时,

在开普敦的录音棚中制作而成,

所以显得尤其开怀放松

和他平时的调调比,简直得意洋洋。


而这也折射了一百多年前在新奥尔良发生的故事。

被迫离家的人们在异乡寻找失去已久的快乐。

而这首曲子中的鼓点可以说非常原汁原味了

阿卜杜拉也从来不是炫技废话啰嗦的那种钢琴家

难得,这首曲子清新且有双重意义。

觉得与今日主题还算非常贴切了,你们觉得呢?


各位小周末愉快!


P.S:在调查新奥尔良的过程中,不断在流口水!!


卡君小龙虾!

海鲜烩饭!!Jambalaya是也!!

Café du Monde! ! ! 就喜欢这种奶泡很粗糙的咖啡!!

穷汉三明治!!!!!


别拦着我,我要去新奥尔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