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高冷”标签之后的爵士乐,拥抱了更多的中国观众

2023-05-10 14:56:27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第一首包含爵士乐元素的流行歌曲《夜来香》被创作出来,这首以民歌小调为素材、借鉴了爵士乐和声创作技法的歌曲,使得中国的流行爵士乐迅速在日本乐坛掀起了一股爵士热潮。几十年来,《夜来香》经历了许多歌手的重新演绎,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非邓丽君所演唱的版本莫属。


自1920年代爵士乐进入中国,至今已过去近百年,而爵士乐在中国从来没有迎来过所谓的爆发时期,一直都细水长流地生长在像酒吧、歌舞厅这样的空间里。


今年9月,世界著名爵士音乐酒吧厂牌Blue Note进驻中国一周年。Blue Note Beijing的到来,使得中国爵士乐文化与国际上优秀爵士乐的接触更加紧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的爵士乐,将要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


从俱乐部中生长出的爵士花朵


1923年,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落成,爵士乐随着电波漂洋过海,落地生根于上海的弄堂和洋房中。之后越过了30多年的发展断层,爵士乐在80年代又再次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复兴。


近十年来,酒吧、俱乐部已经成为爵士乐发展的重要阵地。1996年,北京开了第一家爵士乐俱乐部CD café;2004年,上海的地标性爵士俱乐部JZ Club开门营业,之后,各种有关爵士乐演出的经营场所陆续冒了出来。当初涉爵士乐的人在百度上搜索北京或上海的爵士乐酒吧时,会出现多种选择。


而当论及上海爵士乐酒吧、俱乐部的起源,除了立足于其浓厚的爵士乐氛围,还如JZ Club创办人任宇清所言:“那时候我们所有乐手在外面演出完都没地儿待,我就想给大家找一个地儿,也给我自己找个家。”


因此,早些时候的爵士乐俱乐部,更像是爵士音乐人之间以乐会友、彼此切磋的场合,也成为了现代中国流行爵士乐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从JZ Club中,也走出了诸如常石磊、袁娅维、赵可这样的著名音乐人。


像常石磊、袁娅维、赵可这些著名音乐人,都是从JZ Club走出来的。


中国爵士乐的发展,一直被圈定在酒吧、俱乐部的环境里,而与中国数量众多的普通受众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但在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上,袁娅维、王韵壹、赵可等的出现,不仅将爵士乐的音乐风格带给了亿万观众,同时也预示着爵士乐这个在过去更多代表精英、小资阶层的音乐类型,已经开始走向大众视野。


今年初,好莱坞歌舞片《爱乐之城》(《La La Land》)在中国上映,片中出现的爵士乐桥段,成为爵士乐科普的一个好机会。而Blue Note Beijing的开业,则象征着中国爵士乐现场演出普及的新时期。


现场演出是中国爵士乐市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俱乐部现场给观众一种特殊的亲密感,你看坐在Blue Note的第一排,都快摸到音乐家的脚了,你能一边端着酒杯吃着美味,一边放松欣赏眼前的演出,就像在家里一样,那种感觉是不可多得的”,张有待说。


而现在,爵士乐正通过 “自下而上”的大众路径,实现在中国的普及,现场演出也成为中国爵士乐市场教育的重要一环。摒弃各种标签,不管你懂不懂爵士乐,只要是好的音乐和好的现场演出,耳朵自然会形成记忆,久而久之观众自然会买账。


正如Miles Davis所说:“I’ll play it first and tell you what it is later.”先别管是什么,听完我的演奏自会告诉你。


爵士乐是关于未来的音乐


在过去,传统爵士乐给大众的感觉通常是“精致”、“小资”、“高冷”的代名词,被归作精英文化的范畴。也是因为人们对于爵士乐这种固化的刻板印象,使得爵士乐不论是在传播场景、受众群体还是在市场份额方面,都长期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因此在很多时候,当我们提起爵士乐,大家总是很容易将其与“上了年纪的大爷”、“小资的烛光晚宴”等句子联想到一起,会先入为主地将其归类于“曲高和寡”、“旧时代”的艺术门类,从而将它拒之门外。即使是尝试走近的人,很多也是抱着猎奇的心态,而并非真正走进了爵士乐的世界。


作为一种高融合性的音乐,爵士乐多变的风格决定了它属于当下和未来。


从30年代爵士乐作为社交场合的背景音乐,到如今爵士乐已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中生长出了不同的样貌。爵士乐作为一种高融合性的音乐,它变革周期短、艺术风格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并不是一种沉湎于过去的音乐,它属于当下和未来。正如电影《爱乐之城》中的一段对话:


“你说你想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你还怎么拯救爵士?你在The Lighthouse对着90岁的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


爵士乐的自由和进步,决定了它需要更大的市场和更加年轻的观众。虽然现在中国的爵士乐市场份额仍不算大,但欣赏爵士乐的氛围正在浓郁。


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外爵士乐被引进到国内,例如今年6月,星外星就与法国著名爵士乐厂牌Laborie Jazz达成合作,引进了6张爵士乐专辑;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流行爵士音乐被创作出来,甚至是专业的爵士音乐人也开始在音乐行业中受到关注,如司徒嘉伟、赵可等;大型爵士乐演出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剧院中也开始频繁出现。


将观众带入酒吧、俱乐部欣赏爵士乐演出是第一步;将高深的爵士乐变得简单,并让更多人听懂,是爵士乐大众推广的第二步;接下来,要将更多人纳入现场演出的体验中来,而这将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爵士音乐节来实现。


不同于酒吧、俱乐部观众人数的局限性,音乐节可以同时面对几万人来传播爵士乐,大大扩展了爵士乐的受众面。同时,音乐节作为一种更加大众的娱乐消费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爵士音乐的刻板印象,还打破了过去爵士音乐会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体验边界。


一个可期的中国爵士乐的未来


目前,国内爵士音乐节虽数量尚不及综合性音乐节,但口碑都较好,尤其是爵士上海音乐节,作为中国最大、亚洲第二的爵士音乐节,更是成为了每年中国最大的爵士乐盛会。


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的爵士上海音乐节,由JZ Club创始人任清宇创办,且由第一届的室内场地,到了去年,爵士上海音乐节吸引了超过2万名观众。如果从观众人数来看,爵士上海音乐节的影响力已经与很多的流行音乐节不相上下。


在音乐节内容的设置上,任清宇认为,“每个人对于爵士乐的接纳态度和欣赏能力不同,有的人就是由流行音乐节接触到爵士的,我们就用流行音乐的歌手把这部分群体吸引过来。除了流行、民谣、电子、摇滚等元素都囊括在了我们的音乐节中。”


也就是通过一个“爵士乐+”的音乐节,来实现爵士乐与观众的接触、爵士乐市场的培育,以及爵士乐博大、宽广、自由精神的传达。而每年的爵士上海音乐节,都会有一个全新的主题,所有的主题都为了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产生与观众间情感上的互动。



以“CELEBRATION”为主题的2017年第13届爵士上海音乐节,也将于10月在上海开演。今年的音乐节,将会以“灵魂河畔”、“爵士码头”、“爵士大师舞台”、“中国爵士力量舞台”、“JZ学堂”、“爵士超人舞台”6大舞台,外加“独步爵弹空间”1个Solo舞台组成,继续以爵士乐为中心,涵盖布鲁斯、灵魂乐、流行乐、电子乐等多种音乐元素。


由此可以看出,爵士上海音乐节对于国际顶级内容、国内爵士乐发展,以及爵士乐未来的关注。正如任清宇所说:“不请优秀的乐手,大家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爵士乐,你看不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就永远不会进步。”


今年比较特别的是,由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索尼音乐共同冠名的中国爵士力量舞台,该舞台云集了国内爵士新势力,也许未来中国爵士乐在国际上的光芒,将会从这个舞台上发出。同时,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下的QQ音乐、酷狗音乐两大平台,将会对该舞台的演出内容进行网络直播,借助互联网思维优势帮助爵士乐的进一步传播。


而一直秉持着“全家齐享”理念的爵士上海音乐节,对爵士乐的普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最大程度地拥抱各年龄段的观众。



在去年爵士上海音乐节后的观众采访中,大家从现场体验、主观感受等不同维度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爵士上海音乐节,其中出现最多的字眼“爱”、“宇宙”、“满足”、“生命”等词语,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爵士乐博大、宽广与自由的精神。


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短期内也许很难迎来一个“爆发期”,但随着多方力量对于爵士乐发展的关注、更多优秀爵士音乐人的涌现,我们可以放心期待一个中国爵士乐更好的未来。




编辑:克里

助理:可涵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