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爵士乐遇上电影——14部经典的爵士电影你看过几部?

2023-05-10 14:56:27

爵士乐与电影的关系,说来错综复杂。常见,爵士乐曲是屏幕上的催情蜜剂;或者,爵士乐手的生平事迹,成为导演的纪录主题或创作灵感;甚至,优秀的爵士乐可以成为影片的灵光片刻,令人过目难忘。


爵士乐手的纪实与虚构

要了解爵士乐,挑几部好的乐手影片,或许是不错的方便法门。以屏幕硬汉角色闻名影坛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除了西部决斗警匪枪战,还是位超级爵士迷。他曾执导以绰号「大鸟」的爵士音乐家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一生沈浮为蓝本的电影《鸟》(Bird),成绩斐然。

同样关于乐手,法国导演贝特杭塔维涅(Bertrand Tavernier)的电影《午夜时分》(Round Midnight),则是纪录一段跨国友谊,如何帮助爵士乐手主角,在他乡异国寻求生计。男主角找来具有类似遭遇的名萨克斯风手戴斯特哥登(Dexter Gordon)诠释,入木三分的演技曾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入围。

此外,老牌导演劳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堪萨斯情仇》(Kansas City),表面上以30年代老美的黑金挂勾与为题,片中真正重头戏是发生在爵士俱乐部中,他找来大量中青壮派乐手演出咆哮年代的乐手,新旧传承,真材实料,对飙互演,一时传为乐坛佳话。

爵士乐是美国国粹,也是黑人的骄傲。然而,影史中为数不多的爵士乐电影,却几乎全由白人执导,爵士,常只沦为片中的琐碎背景。对父亲是爵士乐手的黑人导演Spike Lee来讲,这代表着历史诠释权的丧失。90年代初,他拍出第一部黑人自己执导制作的爵士乐电影《Mo’ Better Blues》。

《Mo' Better Blues》原片名为「A Love Supreme」,取自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经典专辑名,片中Spike Lee找来了丹佐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与韦斯利史奈普(Wesley Snipes)担任主角,并根据诸多爵士乐手的传记野史,虚构了片中两位乐手既合作又斗争的创作纠葛与三角恋情,幕后抓刀代吹者,是美国青壮辈极优秀的两位乐手Branford Marsalis与Terence Blanchard,配乐全是原创新作,极为精彩。片中一段主角孤坐房间,出神状况,即兴作曲的片段,Spike Lee用镜头360度推轨不停环绕丹佐华盛顿的方式拍摄,堪称经典。片末主角因诸事纠葛,牙齿惨遭恶徒打落,无法再吹奏小号的辛酸,让人联想到名小号手Chet Baker的遭遇。《Mo’ Better Blues》在历史意义,拍摄手法,及音乐原创度上,都是影史上十分优秀的一部作品。

爵士片,不一定是传统的商业剧情片。Spike Lee在纽约电影学院的学长贾木许(Jim Jarmusch),83年以温德斯(Wim Wenders)用剩的黑白底片拍摄处男作《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结果一炮而红。这部低成本的独立制片,找来纽约爵士音乐家John Lurie配乐并担任男主角。有别于一般爵士乐电影的热闹摇摆,John Lurie用低调,简洁,冷静的曲风来搭配贾木许的影像风格,成绩斐然,现已成为独立制片经典。两人后来合作的另部电影《Down By Law》,亦受好评,开创了爵士乐与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此外,加拿大导演戴维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91年时拍摄垮掉派(The Beat Generation)文学大师William S. Burroughs的经典《午餐》(Naked Lunch),并找来自由爵士大师欧涅柯曼(Ornette Coleman)配乐,影像与音乐的实验相辅相成,亦十分成功。

Jazz Goes Global

1950年代以后,美国爵士乐由于受到摇滚乐流行影响,市场大量萎缩,这使得乐手不得不努力开拓海外市场,间接使得爵士乐的影响,扩散全球。这使得许多重要的爵士电影,并非美国片。

最经典的非美国爵士电影配乐,堪称法国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卢(Louis Malle)在1957年拍摄的《死刑台与电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当这部取法美国B级警匪片的作品正在剪接时,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正巧来到巴黎演出。乐迷导演马卢见机不可失,便死缠烂打,终于说服Miles利用一晚,即兴地为这部电影完成配乐。今天人们回顾这部法国新浪潮的经典作,除了赞叹马卢将女主角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拍的动人不朽外,更会发现全片风格与节奏,都与Miles的配乐紧密结合。在《死刑台与电梯》之前,鲜少有聘请爵士乐手为全片配乐之举,本片因此可说开风气之先。

19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反对旧法国电影的老态龙钟,主张取法当时美国电影的年轻活力。被这些年轻导演所鼓吹的「新」元素,除了警匪类型、户外拍摄、自然演出外,当然,还包括了「爵士乐」。于是,新浪潮的早期经典,如高达(Jean-Luc Godard)的《断了气》(à bout de souffle),或楚浮(Francois Truffaut)的《枪杀钢琴师》(Tirez sur le pianiste),都大量使用爵士乐,作为年轻、狂放、不羁的表征。另外,新浪潮导演喜好使用的「跳接」(jump cut)风格,亦即在镜头与镜头间快速,未必有逻辑地快速转换,藉以营造出一种快速、辩证、即兴、节奏的感觉,被有些学者认为根本是当时的新浪潮导演受爵士乐影响,将影像「爵士乐化」后的结果。这么说来,现在还很爱用「跳接」手法的导演如王家卫及昆丁塔伦提诺(Quentin Tarantino)等,恐怕还欠爵士乐一份情呢。

除了新浪潮外,优秀的爵士乐电影配乐,还包括法国导演Claire Denis以她童年居住非洲经验为蓝本拍摄的《Chocolat》。为了在剧中重塑童年氛围,她请到南非爵士钢琴大师Abdullah Ibrahim配乐,全片洋溢着着特殊的非洲爵士乐色彩,让人见识爵士乐融合其它音乐元素的能耐。

来到意大利,在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94年自导自演的电影《亲爱日记》(Dear Diary)中,导演一边骑着Vespa机车在罗马闲晃,不断地喃喃自语高谈阔论。片中最经典的一个片段里,百感交集万分悲伤的他,开始骑车寻找意大利导演巴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被暗杀的地点,整整五分钟的电影片段,闭嘴不语,镜头只照着他的Vespa机车屁股与罗马景色,配上钢琴家Keith Jarrett的经典钢琴独奏专辑《The Koln Concert》片段,千言万语的哀戚之情,却无声胜过有声。Nanni聪明,精准的选曲,使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当年的坎城影展最佳导演奖。

爵士也挺进南半球,澳洲导演Rolf de Heer的电影《澳洲爵士春秋》(Dingo)里,又祭出了爵士大神Miles Davis,但这次是请他演一位爵士乐手,巡演南半球时因班机故障,从天迫降在澳洲的一个小镇。一时兴起的Miles,决定在飞机翅膀上现场演出,感谢村民款待,这场不按牌理出牌的现场演出,影响了一位澳洲小男孩的余生,剧情有点无厘头,但倒清楚地点出了爵士乐全球化的趋势。

亚洲也别缺席。日本长期受外来文化影响,怎会没有爵士乐电影?将于今年九月初来台表演的爵士大师山下洋辅,便曾为日本名导今村昌平描述二次大战的电影《肝脏大夫》配乐,标题曲已成为山下大师的经典曲目。另外,最令我感动的日本爵士电影,莫过于市川准88年的《会社物语》。片子描述日本东京商社里,一群即将届满退休的老职员们,在人生即将转换的茫然失措下,如何把握最后时光,集结社内同好组织爵士乐队,好在离职会上,最后放纵一次。《会社物语》英文片名的「Memories Of You」,除了是爵士名曲外,也代表着一段年轻时,对于爵士乐的甜蜜记忆,爵士乐代表着他们的世代与年少纯真。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知名爵士大师客串或配乐,却那么地真实动人,诉说着爵士乐如何在人生的某个相遇点上,或多或少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也许,就这样去看一部爵士乐电影,你也会像《澳洲爵士春秋》里的小男孩,或《会社物语》里的日本Salaryman,就此有些或明或暗的改变亦未可知。

如果你们也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请分享到你们的朋友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指弹中国官方论坛网站

www.fingerstylechina.com

指弹中国音乐节

http://www.fpd.cc

指弹中国官方商城

http://ztzg.taobao.com

指弹中国官方热线

400-0372-117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