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有关摇滚乐和美国的书畅销半个世纪【内含赠书名单】

2023-05-10 14:56:27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题图那部吉姆·贾木许的著名电影,而是格雷尔·马库斯同样经典的同名著作《神秘列车》。本书于1975年首版时,被公认为是该类型的最佳作品,此后再版多次,影响了整整一代音乐家、乐迷和作者。书中通过贯穿一个世纪的六名音乐家,追溯了摇滚乐在美国的起源与传承。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基于原书2015年最新推出的第六版翻译而成。原作者在此版中做出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扩充了近十万字的“笔记与唱片目录”内容,使得这本经典作品更富有时代意义。本书即将上市,此处摘选《序幕》一篇,以作试读。


文末“世界读书日活动”赠书结果揭晓



格雷尔·马库斯


序幕

文 | 【美】格雷尔·马库斯

译 | 姚向辉


我们的故事开端于午夜伊始,不算很久以前,这一年《迪克·卡维特秀》还红得发紫。

坐在卡维特左手边的是约翰·西蒙,来自纽约的评论家。卡维特的右手边,按照和他的距离远近,分别是小理查德,摇滚歌手和著名的特立独行者;丽塔·莫莱诺,女演员;埃里希·西格尔,耶鲁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爱情故事》小说的作者。西蒙先生一直没读这本书。小理查德还没读过这本书。

节目正在播映的一则广告就要结束。西蒙先生在脑子里彩排他即将对西格尔先生发起的语言攻势,西格尔先生神情惶惶。莫莱诺小姐似是昏昏欲睡。小理查德对开场已是急不可待。

西蒙先生攻击了西格尔先生。西格尔先生试图还击,可惜太过紧张,说话条理不清。西蒙先生发起第二轮攻击。小理查德险些跳出座位,拿他那张大脸去堵摄像机镜头,不过西蒙先生成功阻止了他。他继续对西格尔先生穷追猛打。

“否!否否否!”西格尔先生高叫。他和西蒙就希腊悲剧历史中的某个细节激辩不已,他认为西蒙先生拿希腊悲剧与《爱情故事》做的类比很不恰当。

“‘否’,”西蒙先生拿他取乐,“和‘不’是一个意思吧?”

西格尔先生想——却不太成功——忽视西蒙先生对他使用行话术语表示出的大不敬,他认为评论家西蒙对埃斯库罗斯的理解有误。他的言下之意是看《奥瑞斯提亚》的时候西蒙肯定提前退场了。观众为他撑腰,这群人聒噪得像是在费城看棒球比赛,直把西蒙先生当成了里奇·艾伦,西格尔利用了他的优势。小理查德跌坐在椅子里,一时间被震住了。

“我的书感动了几百万人,”西格尔叫道,他忘了保持挺直的坐姿,瘫软在座位中,身体几乎和地面平行,“如果这些人都喜欢它 ~~~”(西格尔发出令人惊叹的颤音)“那么我做的事情就肯定没错!”

这番自白耗尽了西格尔的气力,他忙着喘息回气的时候,小理查德想要起身,但西蒙再次占得先机。西蒙想让西格尔明白,他很惊讶于居然有人——特别是西格尔自己——会把那坨垃圾当作——怎么说呢——比垃圾强的玩意儿。

“我读过我的书,而且还重读了好多遍,”西格尔无比真诚地反驳道,“每次我都很感动。”

“西格尔先生,”西蒙终于用红布迷惑住了公牛,这会儿打算做致命一击了,“你可以选择当骗子或是当白痴。可惜你选择了后者。”

西格尔目瞪口呆。卡维特也目瞪口呆。他赶忙插播广告。小理查德思忖着眼前局面。

战斗重新开场。西格尔尽其所能地瘫坐在椅子上,样子像是在和天花板吵架。“你只是个该死的评论家,”他似乎在对西蒙说,“你写过什么?你对艺术有什么理解?艺术史上还没有……”

“是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终于等到机会了。小理查德及时行动。他从座位里一跃而起,在地板上立定,挥舞起双臂,满头乱发未经梳理,眼神狂乱,嘴巴动个不住。他逼近西格尔、卡维特和西蒙,他们害怕得缩起身子。镜头切到西格尔的特写,好一张凄惨嘴脸,然后是西蒙,他努力挤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表现出的被逗乐了的表情,该怎么形容呢,就好像看见一个人要在众目睽睽下大便。小理查德的声音从画面外传来,屏幕随即被他那张脸完全占据。

“哎呀呀,是的,在整个艺艺艺术史上!说得太对了!闭嘴!闭嘴!你知道什么,狗屁评论家?啊,克里登斯清水唱《旅行团》(Travelin’Band)的时候每个人都说好他妈的极了可是我心里有数因为他们只不过学着‘披头士’还有‘滚石’还有汤姆·琼斯还有埃尔维斯唱《高个子莎莉》——老子他妈的啥不会?小理查德大人,货真价实最伟大、最英俊的,现在我告诉你(对着西格尔,他似乎已经躺在了地板上)还有你(对着西蒙,他正给卡维特递眼色,像是在说,我说老兄啊,咱按说是来找乐子的,可是这个,呃,这位玩过头了吧,是不是该插条广告了?)我写了一本书,我自己,我是个作家,我写了一本书,书名叫——

“《他得到了想要的却失去了已经有的》!没错!闭嘴!闭嘴!他得到了想要的却失去了已有的!我的人生故事!你们明他妈白吗?这是老小子我小理查德,绝对没错。哦我的魂儿!”

小理查德跳回座位边,一屁股坐回椅子里。“真他妈爽!哦我的魂儿!哦我的魂儿……”

小理查德和品鉴嘉宾坐在一起,对众人的怨恨目光视而不见,只顾享受自己的凯旋。他是小理查德。他们算什么东西?谁会记得埃里希·西格尔、约翰·西蒙、迪克·卡维特?谁在乎他们?啊,小理查德天下独尊,小理查德他本人!唯有他是值得关注的。他知道啥叫摇滚。

从埃里希·西格尔口中夺过来的一个短句在小理查德脑海中萦绕不去:“历史上从未有过!——在整个艺术史上……”这话再正确不过了。小理查德是那天夜里台上唯一的艺术家,唯一把整个时代搅得天翻地覆的人,唯一能够不朽不灭的人。他是打破成规,创造新鲜体裁的人;他是第一位找到合适的声音为在每个人胸中无声咆哮的生命活力赋形的人。

他就是摇滚乐,爵士轰炸机,无所不能的人。《水果什锦》,他的第一首大热作品,于1955年闯入电台节目,将白种青年淡如白水的口味搅得天翻地覆;十五年后,这位登上《卡维特秀》的“怪人”抖擞起他骨子里还剩下的精气神,带着令人忆及他辉煌年代特有的狂野信念的热情,就艺术的意义与人挑起争斗。“我写了一本书,我自己,书名叫……”

此时此刻,听着小理查德、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杰瑞·李·刘易斯、“单音调”乐队、“流浪汉”乐队、查克·贝里,以及几十位其他歌手的音乐,我不禁敬畏于他们的音乐是多么精妙。我只能对他们的目空一切、幽默和喜乐脱帽致敬。他们是那么地自信。他们歌唱时仿佛已经知道他们注定不止要在排行榜上逗留几周,而是将会创造历史;;注定要铸造到了二十年后依然在努力实现当初允诺的音乐形式。当然了,他们自己对这些都满不在乎,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的45转小碟登上榜首,让他们名利双收。可是,他们用音乐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美国,时至今日,不计其数的人们依然在想方设法弄明白该如何与之共存。

好吧,言归正传,这是一本有关摇滚乐(一部分摇滚乐)和美国的书。它不是历史记述,也不是纯粹的音乐分析,更不是堆砌个人档案;而是一个尝试:尝试展开你我听到的这些音乐的存在背景;尝试不仅将摇滚乐当作青春文化或是反文化处理,而是将它看作一种美国文化看待。

我为之写作的音乐人,他们对我的吸引力部分源自他们野心更盛、比大多数人承受了更多的风险。他们冒着制造艺术灾难(用摇滚乐的术语叫作装逼过头)的危险,冒着疏远那些容易讨好但不容易撩拨的听众的危险;按照罗比·罗伯逊阐述“乐队”乐队的抱负时的说法——他们的野心就是“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

“乐队”乐队、斯莱·斯通、兰迪·纽曼,还有猫王,他们身上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我认为这些人倾向于将自己视为符号化的美国人;我觉得他们的音乐也非常符合这个角色。他们的录音——“乐队”乐队的《粉红大屋》、斯莱的《有骚乱在进行》、兰迪·纽曼的许多曲子、猫王最早在田纳西的单曲——都戏剧性地表现了身为美国人表示着什么;意义何在,价值何在,身为一名美国人生活能有多艰险。因此,这本书是对几位艺术家的考察研究,在我心中,他们都理直气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本书扎根于一种信念:这些艺术家能为我们剖析那些关于美国人的问题,还有,那些问题能给他们的艺术增添共鸣。

本书以两个男人的故事开篇,一个是乡村胡侃布鲁斯歌手白人“口琴”弗兰克·弗洛伊德,另一个是密西西比布鲁斯歌手黑人罗伯特·约翰逊,他们兴起和衰落的时候,“摇滚”这个词都还没有任何文化意义。这两人各自代表了对摇滚乐至关重要的音乐传统,两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开拓了音乐的新边疆,他们能让我们领会音乐从这个国度得到了什么养分——感觉一下音乐可以达到什么地方。“口琴”弗兰克的歌唱中有着简单的喜乐和愚勇的自豪;他毫不费力地捕捉住了早期摇滚乐特有的灵性,那是音乐永远在丢失但又永远在尝试重拾的一种情绪。罗伯特·约翰逊与他迥然不同。他是个沉郁的男人,音乐来源于美国生活的阴暗一面;很少有美国艺术家像他那样直接地表达他的音乐讲述的恐惧与惊怖。在这本书里,比起他们对音乐的影响,弗兰克和约翰逊更多地作为隐喻出现。他们的章节旨在建构背景,帮助后续的章节显形,他们是其他艺术家创造的图景所依存的框架。

“乐队”乐队、斯莱·斯通、兰迪·纽曼和埃尔维斯,他们都拥有独特的音乐和公众人格,也拥有足以让失败变得趣味盎然的艺术抱负,然而,极少有人对他们的作品做出过足够宽广和深入的公正评论。在他们的音乐和职业生涯中,他们都呈现出仿佛自然而然从美国的揭示和读解中脱胎而成的广阔和深邃:美国的可能性、限制、机会、陷阱都被囊括其中。他们的故事很难算得上完整,但足以证明这些要素有多么重要。而这正是此书的写作目的。

……身为一名美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不同),区别在于我们没有继承得到的定数,命运只来自于想象;因为我们——只要我们还是美国人——向来生活在传奇中,而非历史里……

——《跨越边境,弥补鸿沟》,莱斯利·费德勒

你很容易忘记这个国家有多么年轻,忘记我们与依然萦绕国家想象(national imagination)不去的传奇开端(例如林肯)仅有咫尺之遥。你很容易忘记有多少问题仍待解决。艺术史历来不是一条直线,我们固然可以简单接受现状,但也可以追根溯源。我们还在用我们热爱的艺术家来填平自身的鸿沟。每当这时,我们就驯服、重写,甚至制造了美国或是美国的一个片段。只要做得到,我们就会选择什么值得保存而什么不值得(或是受到他人做出的选择影响),试图营造一个我们感觉有生机、有危险、有雄心、有自由(或仅仅是安全)的世界,舍弃现实中我们不想要的其他部分。成功时,我们让最古老的旧事重获新生;失败时,我们却被旧事所困。

对本书所述这些音乐家的所作所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描述——当然,他们的行为实际上要复杂许多。

每一位音乐家,他们都试图塑造独一无二的自己,从他继承和他想象的事物中创建一个新人;每一位个体,都试图创造他的理想社群,他在那里将是如鱼得水,可以容易且深刻地将作品传达给别人,而理想社群的成员可以向艺术家清楚表达他们的意见,一如艺术家对他们的那样。

在所有人之中,最接近这个理想社群的莫过于围绕在摇滚音乐人身边的听众了。一方面是听众从音乐中听到的理念,另一方面是乐手个人吸引来的观众,当这两者开始互相影响的时候,对音乐家的职业生涯而言,这无疑就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刻。没有哪个乐手可以预测(更不用说控制了)听众能从想象中看到什么;也没有哪一位乐手可以离开听众生存——无论这个“听众”是起初的理想听众,还是后来被过于真实的幻象吸引来的各色人物。

顶尖的流行艺人能够立刻与受众建立联系,除了对艺人的作品有着相同的反应,这些受众之间没有其他的共同之处;但是,顶尖的流行艺人也永远不会停止试图理解其作品为观众带来的冲击。这意味着他们的理想图景必定随着个人的理解而变化。期待的是快乐,得到的或许是恐怖;有些人的真理,对别人也许是谎言。如果观众只想要更多已被接受的音乐,那么艺人就将面对着一个抉择:他可以继续向前,但也许会让自己同观众剥离;假如真是这样,他的作品就将失去他知道作品对别人有意义时拥有的那种活力和能量。或者,艺人也可以欣然接受观众心目中他的形象,假装认为他的观众就是他的理念的幻影,让自己迷失在观众当中。从那以后,他将只有重复的能力;他将永远无法创造。

最专注的那些摇滚乐艺人有时会走向极端;绝大多数并不会,因为他们更愿意与这些矛盾抗争,而非解决它们。矛盾存在于团体与自我之间,存在于音乐人与观众的距离和倾注的感情之间。流行文化的共有体验,既从共有体验中汲取养分又改变它的艺人的独特天赋——正是这些事物让盛放的摇滚乐成为一种民主的艺术形式,至少是在美国阐释的民主概念上。我认为这再正确不过了,因为我们的民主本身就是极端的矛盾:凡俗男女各自为己的贪欲,因

而产生的分隔所带来的孤独感——正因为这些,我们才会向往和谐和认同。本书中的音乐家,虽说各自路数不同,但都遵循了这样的基线。

假如摇滚音乐家与听众和歌曲所展示的共同图景保持着联系,那么他们将看见自己的传奇和寓言诞生的过程,甚至能够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假若故事足够长——职业生涯足够长——他们或许会发现故事正以碎片的形式回到他们身旁,当然了,也以碎片的形式得到接受。

评论家或许就应该从此处出发。拼凑起这些碎片,试图理解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冒险、什么是衰落、什么是自得,这能让我们有个概念:音乐文化中有多少空间,美国文化中有多少空间——还有,一名歌手或一个乐队能用一组歌曲和名为“流行受众”的不确定性搞出什么结果。回顾过往的角角落落,或许能发现我们生活的美国在各个时代都属于什么人,以及这样的美国来自何方。若是运气不错,我们也许还能触碰到美国人一直在寻找的那种场所精神,以及在追寻中创造的成果。

《神秘列车》

【美】格雷尔·马库斯 著

姚向辉 译


即将上市


《神秘列车》是美国著名音乐作家格雷尔·马库斯所著的一本关于摇滚乐和美国文化的经典研究著作。该书于1975年首版时,被公认为是该类型下的最佳作品,此后一版再版,影响了整整一代音乐家、乐迷和作者。书中通过贯穿一个世纪的六名音乐家,追溯了摇滚乐在美国的起源与传承。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基于原书2015年最新推出的第六版翻译而成。原作者在此版中做出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扩充了近十万字的“笔记与唱片目录”内容,使得这本经典作品更富有时代意义。





赠书名单

(赠书将陆续安排发出)


1.



2.



3.



4.



5.




恭喜以上读者




点击可查看:


2017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 | 年度总结



编辑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