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Lalaland,我觉得我看了个假电影......

2023-05-10 14:56:27

Vol.240

看完Lalaland,我觉得我看了个假电影

为艺志

-- 摘要 --

最近全球范围内最为人关注的电影应该就是这部奥斯卡拿到手软的《Lala Land》了,在中国上映的名字叫《爱乐之城》。据说获得了14项还是多少奥斯卡提名的这部电影在国内文艺圈似乎也激起不少涟漪,网上也出了不少夸赞的文章,甚至有上纲上线到用这部电影为榜样来批评我国演员没有基本的演员素养的。,看完以后感觉......这简直就是一部假电影......我甚至觉得唯一的可能,要么是我看到的是删节版,要么就是美国这届观众不行


为了避免被人说这是直男癌,没法看懂文艺片,我就来做一些技术分析。

-- 好电影的“公式” --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陈凯歌跟李安到底差在哪?》,原文在此:

陈凯歌跟李安究竟差在哪儿?

文中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一部电影如何打动你,核心就是“同理心”。意思就是说,一部电影就算拍得再花哨,再有创意,最终感动你的是那些最基本的人人都能认同的、感受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一些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文中也举了一些例子,比方说李安的《少年派的神奇漂流》,这部电影非常fancy以及酷炫,特效极好,最终打动人的其实是人与神之间的信仰关系(当然可能对我国观众来说这个共鸣不大,但是对西方世界高基督徒、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的比例的情况来说,也是属于基础感情的一种)。再比如说2014年的科幻大片《星际穿越》,里面用了很多高深的理论物理知识,又是相对论,又是黑洞,又是五维空间,又是虫洞,最后让人流下眼泪的还是年老的女儿见到年轻的父亲的那一刻,就算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不变的还是父女亲情。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觉得很多优秀的电影有那么一些“俗套”,就算《黑客帝国》和《云图》这样大开脑洞的神作,也离不开“爱”与“勇气”的主线。为什么正义总是获胜?这就是“同理心”的重要性。没有同理心,你没法感动观众,没法让人印象深刻,那怎么成神作?

所以拍一部好电影,是有一个大致的“公式”的。大概的流程是:前面要铺垫一系列的剧情,每个剧情都是为了后面同理心大爆发。哪怕我们知道电影最终的高潮就是一句“我爱你”,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单纯地说一句“我爱你”,你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电影、就是戏剧的作用了。所有的剧情设置、人物描写,伏笔埋置,都是在对这句“我爱你”起最大的放大作用。如果放大得到位,最终爆发的效果就会让你涔然泪下、刻骨铭心。当然也有反面的同理心,比方贪婪、嫉妒。这样的电影通常会成为伟大的讽刺类作品。


那么这个“好电影公式”其实就分两部分,一个是目标,一个是过程。目标就是要表达符合人们普世价值,能唤起人们同理心的内容。所谓过程,就是要有足够优秀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来支撑。


那么根据这个公式,《道士下山》和《无极》的问题,都是目标不明。过程是够酷炫新颖了,但是目标不明、不知道要说个啥的情况下,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厘头装逼感,只是为了让你不明觉厉而已。同样是装逼,王家卫的电影可谓是明着告诉你“我就是来装逼的”,但是他的逼装的都是过程,目标还是有同理心的内容。

那么再来看看Lala Land,是怎么算这个公式的。


首先Lala Land里面,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可谓是又红又专,也是有非常普遍的同理心的:一个是“爱”,一个是“梦想”。


那么过程呢?首先我们要清楚,这几乎是一部歌舞剧了,里面应该有大量的歌舞场景(这里我用了“应该”,稍后解释),这就说明,导演希望用音乐和舞蹈的手法来烘托最后的高潮。正因为要给歌舞留足够多的时间,那么剧情的内容上就不可能太过复杂。


我认为Lala Land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剧情深度、角色刻画、歌舞长度这三个变量没有达到一个很均衡的配比,剧情太多导致角色刻画太浅,歌舞长度太短导致歌舞用了等于白用。Lala Land在好电影公式当中,实现目标的过程计算失败了,所以最终又红又专的目标没有被升华到应有的高度。

-- 剧情深度 --

整个故事大概是这样:1、男主是个爵士钢琴家,女主是个八线小演员,somehow男主跟女主在一起了;2、男主开始红了,女主因为男主没有追随自己的梦想跟男主吵架;3、女主的独幕戏被差评,决定放弃演员生涯;4、女主被人欣赏男主去劝说让女主继续参加试镜;5、女主红了,有了事业有了家庭,男主也实现梦想开了一家爵士酒吧并很红,女主跟现任老公去男主酒吧,两人四目相接,男主弹了他们相遇时候的一个旋律,两人相视一笑,五味杂陈,影片结束。

主要剧情是这么五个。先说,俩人在一起,影片最终估计想说的是,两个人为了梦想牺牲了爱情。好的,既然为了要让这个牺牲让观众觉得很痛,那么就一定要爱的很深。那要让观众觉得爱的很深,就一定要向观众证明,男主人公和女主公是非常有魅力的,换做观众是女主和男主一定也会爱上对方

-- 剧情1 --

第一个问题就出在这儿,现在回想起来,完全不知道男主是怎么爱上女主的,影片里表现出来的不过就是其次偶然的相遇,充其量就是个“有缘”。大哥!你们没有难忘的过去让我看,我怎么知道你们爱的刻骨铭心啊。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国常常被人喷的俗套古装剧反而都比Lala Land做得好,俗套古装剧,再怎么有缘,男主可能也要不小心跟女主一块摔一跤不小心亲上嘴。或者女主女扮男装,男主跟女主摔了一跤,手不小心按在女主胸上才发现女主是个女的。你手段俗一点也比不交代好啊!完全get不到他们为什么互相喜欢,更说不上让观众觉得双方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女主爱上男主就更加有问题,从电影直接看来,是因为女主被男主的琴声感动了。第一次“有缘”是在高速公路上堵车的时候,男主按喇叭,女主竖中指,除了交代一下按喇叭是男主的招牌喊人方式以外,似乎我们看不出来女主见到男主弹琴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他是高速公路上那个按喇叭的“asshole”,这个没有交代清楚,前面那个剧情就等于白拍了。可能是要男演员练琴有难度,音乐这个东西可能见仁见智,但是我想说吸引女主的那段琴声,咱不说好听不好听,感人不感人,能不能时间再长一点?你好歹是个音乐剧,按我们搞古典音乐的人看来,你这两句弹完连个“呈示部”都没有构成,什么意思,就是男主弹的那两句,构不成一个音乐的基本“片段”,实在太短了,根本不够用来积攒情绪,没几个来回就没了,不就只是撸了一串音阶出来而已吗?车尔尼299拿走不谢。既然你是音乐剧,是歌舞剧,能不能拜托你们下点功夫做音乐?

最后安排女主爱上男主是一个实质上出轨(女主之前有男友)来佐证女主确实被这个音乐感动了,简直是黔驴技穷,还让女主被扣上“渣”的帽子。爱到出轨,似乎好像就能弥补前面的音乐上的失败了?我看反而是反效果,在吃饭的时候听到男主弹的曲子的旋律就甩开男友和男友他哥?然后假惺惺地把男友的哥描绘成有钱人,你看!女主为了爱情连金龟婿都不要了呢!这种一点过渡都没有,拙劣的设计,真是毫无道理,好歹多花一分钟描述女友跟男友感情还挺深的好吗?

-- 剧情2 --

这一段是男主加入了一个乐队,出去巡演,但是演得并不是男主所钟爱的,为了实现梦想的“爵士乐”。所以女主跟男主吵架,女主的点是:你这样不对,不能放弃梦想,你演的都不是爵士乐了。这个剧情想表达的意图很容易理解,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观众没有感受到男主背离了梦想啊!因为影片里没有把男主钟爱的“爵士乐”和男主正在演奏的音乐充分地对比清楚。唯一对爵士乐的展示就是男主带女主去看了一场爵士然后给女主作了讲解,有没有搞错?要听爵士乐的讲解还不如看小严的小视频呢,要听你讲?


影片应该花更多功夫来告诉观众什么是爵士,爵士的魅力在哪里。在影片里,男主钟爱的“爵士乐”,和大众喜爱的,我猜是“摇滚爵士”(没太听出来),是两个对立面。这区别一定要做得清楚!一定要清楚到小白都能听出来!哪怕电影里爵士不是大众喜欢的,也要把爵士做得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喜欢,只有当观众能体会男主体会到的美,才能体会到后面女主的生气,体会到女主所谓“你怎么能放弃你的梦想”的不甘心。

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电影有2014年的《Begin Again》,中文叫做《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里面男主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制作人,女主是一个不出名的歌手,第一次遇见是在一个酒吧,女主在唱一首自己创作的歌。跟《Lala Land》一样,《Lala Land》的男主是在餐厅里弹着无人问津的自己喜欢的爵士,《Begin Again》是女主在酒吧里唱着无人问津的自己的歌。但是不同的是,《Lala land》里女主听到了这个音乐只是在发呆,《Begin Again》里是男主听着女主的歌,脑补了这首歌如果配上伴奏,配上不同乐器是一个极为精彩的,能够打动观众的效果。这种就叫做得足,观众体会到了这个音乐的好,体会到了女主的才华!如果后面出现了男主因为女主要放弃音乐而生气的桥段,观众就非常认同了。(腾讯爸爸还真有这段视频,注意里面的伴奏都是男主脑补的。)


回到《Lala Land》里,我只能说理智上虽然懂,但是情感上完全无法get到女主为啥要跟男主发火,所以只能理解为是女主空虚寂寞zuo一下而已。

-- 剧情3 --

女主角追求梦想的独幕剧失败,遭受打击,要放弃演艺事业。这很简单,观众依然没有办法get到这个打击是多大。当然这有难度,独幕剧这种东西你很难让女主演一段,这一段的效果是观众看了觉得很好,但是戏里的观众不喜欢,这样太假。更不能演其实很有艺术价值,但是我们看电影的观众完全看不明白价值在哪儿的纯艺术作品,这样更加get不到作品的好。

我觉得确实不能拍她独幕戏的内容,但是可以多拍一点她准备的过程啊,辛苦的过程啊,这样我们也能get到一些啊,不要就几个蒙太奇就过去了啊!这一点准备都没有,我看完的感觉就是女主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吧?就这么几个片段,你就放弃演戏了?

-- 剧情4&5 --

剧情4和剧情5我觉得本身没什么大问题,但是问题是你剧情1、2、3那么渣,后面想放大都放不出来。当然还是那个问题,太平淡了,男主劝女主去参加试镜,没什么话就跟女主来回了几句“你行”,“我可能不行”,“不!你行”,“不,我可能不行”,如此反复了几句,然后也不拍拍女主晚上怎么思考的,第二天就想通了,就去了,然后就红了。试镜完男主跟女主的对话又是类似于上面“行与不行”地来了几次。就整体给人的感觉很敷衍,感情都不到位。

-- 角色刻画 --

首先戏剧,是要夸张的,因为不夸张,观众get不到,你10分的气力,一上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先去掉了三分。再被大舞台一分散,到观众眼睛里就剩个5分。所以演员也好、音乐也好,都要用足12分甚至15分的气力去表演,去演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传统戏剧里的人物都是极为脸谱化的,因为要夸张,要入木三分,观众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上面说的是传统戏剧,舞台剧,有客观技术因素的限制,电影当然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可以很细腻地、很自然地去表演,但是这是一部音乐剧啊大哥!本质上还是舞台剧的审美要占主导地位的音乐剧。而《Lala Land》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请问看过电影的朋友,让你们用尽可能详细的词汇去形容两个主角,能说出来什么?帅?美?有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两个路人。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为了梦想放弃爱情”。那么必须是梦想有价值,爱情也有价值,两个都很有价值,那么放弃了一个选择另外一个,观众才能感受到这种心痛,才能记住,才能跟着一块惋惜。爱情有价值的问题上面已经论述过了,根本没有刻画到。那么梦想的价值呢?一定是这两个人很有才华,不去追求成为优秀的音乐家,不去成为优秀的演员,是一种巨大的价值浪费,这样的梦想才是有很高价值的。那么就应该要花更多的笔墨去刻画两个人的才华。


两个人的才华一个是演戏一个弹琴,所以用歌舞剧的形式来拍这部电影是很好的,因为歌舞天然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两个人的才华,把他们的梦想的价值提升到很高的高度,最后放弃了爱情,观众才会觉得痛,才会觉得印象深刻。但是《Lala Land》,抓得一手好牌都打烂了。其他不说了,同样是爵士钢琴家,你跟《海上钢琴师》里面的男主比比看?虽然《海上钢琴师》的结尾太装逼,我也实在不喜欢,但是人家在才华的刻画上真的是入木三分,甚至是只要谈到音乐电影,这个斗琴的桥段都要被人拿出来说。


《Lala Land》里我完全看不出来,男主到底才华在哪?无非就是靠别人夸了他两句而已,但是我体会不到啊!你能不能弹个一段让我感受一下?别每次一弹就两句就没了,是不是对男演员来说练琴太难?


演戏的天赋就更不用说了。同样是歌舞剧,真正的神作是2002年的《芝加哥》,故事剧情其实很简单,女主想红,杀了人,一个律师帮她炒作洗白博取同情心。是一部讽刺类的电影。里面女主也是个想演戏,想红的普通女人,但是《芝加哥》的刻画就深入地多,女主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够入戏引入一出歌舞,做到这样,所有人都知道她是真的想红。


所以说薄弱的角色刻画,让人觉得这两个人的故事游离在电影的核心价值之外,完全是路人的故事,是不是他俩一点关系都没有。

-- 歌舞长度 --

既然这部电影选择了歌舞剧的形式,那么歌舞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我觉得《Lala Land》的问题在于,虽然是个歌舞剧,但是演戏太多,歌舞太少。


戏剧的极端例子是歌剧。歌剧的剧情人尽皆知,去看之前你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由于音乐过于精彩,所以能做到经久不衰。歌剧的好坏也是满足上面的公式理论的,歌剧的核心思想也都大多是歌颂爱情,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经典的几百部歌剧?就是因为歌剧的核心思想的放大过程是靠音乐,和演技。歌唱家唱功牛逼,演技到位,自然就成了名角儿。

同样也是歌舞剧,还是要举《芝加哥》的例子,芝加哥里面的歌舞不单单是烘托气氛,而是直接把很多剧情都包含在里面,会让人看了非常充实。比方下面这一段,,,,大家都要贿赂妈妈来获得方便。按理来说这样的大妈,形象也不好看,地位跟主角比也差得远,但是你看这一段她的独唱,渲染得多么到位,整个独唱核心就是说“如果你对妈妈好,妈妈也会对你好。”就这么一句话就深深地刻画出了一个贪婪、:


然而《Lala Land》里的歌舞,感觉像蜻蜓点水一般,看完之后尽然对里面的唱段毫无印象。拜托,既然我们搞了歌舞剧、搞了音乐剧,我们能不能把歌舞、把音乐的内容做多一点,做深刻一点,做得相关一点?

-- 我们国家的演员需要反省吗? --

我认为虽然我们国家的,尤其年轻一代的演员的演技也确实呵呵。而且拍摄态度方面,比方各种用替身啦,各种用配音不用自己声音啦,然后台词不好好念,各种念123、321、1234567啦这种,当然是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不认为《Lala Land》可以在这些方面用作教育我国演员演戏的教材。因为比《Lala Land》做得好的电影、电视剧太多了。其他不说,就说日剧《交响情人梦》里,有大段的乐器演奏片段,至少我看下来,很多高难度的曲子的指法,全都是对得上的。电影就更加多了,老一点像二战电影《钢琴师》,里面男主,镜头从头部摇到手指,完全精确的指法,而且是大段的演奏。当然有说法是里面用到了所谓的“换头术”,就是虽然是一个镜头摇过去,但是头部其实换成了演员的头部,手还是手替的手在弹琴。那不管啊,人家好歹花了这个技术的钱在制作成本里,好歹说明了制作态度。所以我完全不觉得《Lala Land》的拍摄态度可以作为教育我国演员演戏的教材。


而且关于用特效,我的观点是这样,只要特效用得好,不穿帮,这没有任何问题,技术的进步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也许你吐槽杨幂演戏都不用自己的声音,都要配音演员的声音,导致我们听来听去一堆角色都是某个演员的声音,这问题也不大啊,关键是杨幂的声音你真的爱听?杨幂不用折腾发音的事情,她就能多去拍几部电视剧,给国家创造更多的GDP了嘛不是。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嘛,搞理科的是创造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帮人节约时间。搞文科搞艺术的是创造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就是把物质文明节约出来的时间再浪费掉。


当然,前提是不穿帮,像那种自己不念台词,就念123、321、1234567之后再让配音演员配音的,这个口型对不上,就属于穿帮了,这种情况应该坚决抵制!简直侮辱观众智商。所以是的,我认为我们国家演员是需要反省的。既然造假,就要造得专业,天衣无缝的造假是艺术,穿帮了就是巫术。

-- 总结 --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我能够体会到导演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能感觉到如果好好讲,甚至拍一个电视剧的话,把所有情节都酝酿到位,最终高潮的时候,男女主人公再现初见的那一幕,是接吻而不是错开,这个明显的同理心大爆发的点,是可以做到非常精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点似乎都是只开了个头,但是没有讲明白,就好像我只听到了“我爱你”,但是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包括爱的程度,没有形容词,也没有副词。显得有些苍白。


当然,同一部电影,不同的剪辑也是可以天差地别的,还记得当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刚刚出来的第一版我看了觉得不知所云,但是第二版重新剪辑过后,就精彩异常。所以如果哪天《Lala Land》出了新的剪辑版本,我一定要去看看,因为毕竟故事开了个好头,只是没有运作到位。


我认为这部电影,总体来说,去看一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似乎在猫眼上的评分不到8,看到这个分数我就放心了,说明我国观众还没好糊弄到一定程度。《Lala Land》在美国呼声那么高的话,也有可能只是美国这届观众不行。


不过说到底这个只是我观影的个人体会,虽然也举了很多我觉得比这部电影做得好太多的例子,但是这部电影肯定还是有很多不是我的肉眼凡胎能够看出来的优秀的地方。毕竟那么多项奥斯卡提名,应该是有值得观看的点吧。

-- 关注“为艺志” --

每天一篇高质量文艺或科普推送

朋友且慢,赞完再走^_^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