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四期目录与摘要

2023-05-10 14:56:27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年第四期目录与摘要


2012“前言与对话——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特约专栏(四)

冯长春

艰难的突围

——“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  001-011

 

社会分工中艺术音乐的10个文本  012-017

 

范晓峰

视角•对象•方法

——有关音乐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018-022

 

叶明春

论西方音乐美学“心”、“物”二元论的分界与融合  023-027

 

何宽钊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上)  028-037

 

班丽霞

对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国视野”一说的思考  038-042

 

递薪传火 桃李争妍

——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043-047

 

王晓俊

“豊”之字形出于祭祀之“壴”

——“礼”自“乐”出考论之一  048-055

 

葛雅琳

“前沿与对话

——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综述  056-062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写作工作坊: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专题论坛

韩锺恩

学会提问并依此结构书写音乐中的声音  063-072

 

刘雨矽

“不合时宜的沉思”

——瓦格纳成名作《黎恩济》序曲之媚俗的现实与媚雅的幻象  073-076

 

王骏星

“荷兰人、森塔动机”中窥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创作  077-080

 

张乐韵

戏剧至上的理念

——论《唐豪塞》序曲中管弦乐与曲式结构的作用和地位  081-083

 

周凌霄

探寻瓦格纳歌剧“交响化创作思维”在序曲中的体现

——对《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的分析  084-088

 

时间悬停之处

——从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渴望动机”说起  089-094

 

许首秋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特殊”聆听感从何而来  095-100

 

郭一涟

无自我的湮没,无需自我的沉沦

——针对瓦格纳乐剧《女武神》终曲的美学探讨  101-104

 

李明月

那里是否存有“罅隙”?

——针对《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主导动机相关问题的探讨  105-108

 

李晓囡

骆驼、狮子、孩童:生命成长三向度

——从前奏曲看瓦格纳《帕西法尔》的创作风格  109-113

 

集体整理

附录:瓦格纳歌剧乐剧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终曲课堂讨论记录整理稿  114-120

 

中外音乐史研究

赵后起

教坊起于何时?  121-123

 

音乐创作理论与音乐分析

《变数》的创作技术再思考  124-128

 

跨文化跨时空的精神对话

——朱世瑞《双韵》技法特征和人文内涵  129-132

 

黄晴葵

歌曲创作中五声调式旋律写作的观念与方法  133-136

 

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研究

戎龚停

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  137-140

 

戏剧影视理论研究及作品评介

何晓兵

欧美电影默片音乐概述  141-146

 

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

——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  147-150

 

刘永昶 金昌庆

从技术到艺术:论左翼电影的现代性风貌  151-155

 

中国底层社会的影像叙事:浅析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156-159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笔谈

方向•原则•策略  160-161

 

贾冀川

现实主义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162-163

 

别眼看“现实”  163-165

 

试论小剧场戏剧中的观演关系在空间构建上的“破旧”与“革新”  166-168

 

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

何佳培

音乐作品的具体化生成  169-171

 

钱伟民

巴扬手风琴作品应用演奏分析

——探究库夏科夫大型组曲《追忆往昔》的部分乐章  172-175

 

吕云超

艺术院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若干思考  176-177

 

舞蹈艺术理论

“昆舞”与“身韵”流派的比较研究  178-181

 

李晓燕

舞蹈教育对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舞蹈与音乐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  182-184

 

研究生论坛

从视觉走向听觉:声音标识(sound logo)艺术探研  211-216

 

阿沃•派尔特音乐作品中的“古风遗韵”探究  217-220

 

彩色图版

本期名家 冯长春  封二、彩一、彩二

本期名家 何晓兵  彩三、彩四、封三

艺苑采风

 











艰难的突围

——“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

冯长春(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重写音乐史”是20—21世纪之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领域的一股重要的音乐史学思潮。这一思潮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左”的思想的反思与反拨,同时就音乐史观、音乐史料建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对象的拓展等问题作出了广泛的讨论。“重写音乐史”思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观念的一次艰难的突围,它有力地推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以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应在“重写”观念的引领下走向学术自觉。

[关键词]重写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学思潮

作者简介:冯长春(1971— ),山东临沂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美学。

 

社会分工中艺术音乐的 10 个文本

瑾(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00031)

[摘 要]音乐分析或音乐评论,需要把握对象。在赵晓声“5文本”说基础上,本文提出10文本说,对应作曲、表演、录音、欣赏和言说5个环节、5类主体。每类主体均有2个文本,它们是构思文本、乐谱文本;感悟文本1、表演文本;感悟文本2、录制文本;感悟文本3、欣赏文本;感悟文本4、言说文本。还有其他一些过程和主体,拥有的文本也有所区别。如即兴表演、修身养性等。各文本之间不等同。

[关键词]文本;艺术音乐;感悟;虚体实在;意向性

作者简介:宋 瑾(1956— ),福建宁德人。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视角 • 对象 • 方法

——有关音乐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音乐哲学所涵盖的是人类对音乐现象做出整体考察后的思考和智慧,它以观念、概念和由观念、概念所带来的实践行为方式加以存在,并折射人类生命状态不同样式的形态和魅力。就人的思维认知而言,哲学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方法,还有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方法。音乐哲学是将哲学思维方法运用于音乐现象理解和认知之中,它所呈现的是具有人类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整体性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仍然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

[关键词]音乐哲学;科学;理解;方法;知识;智慧

作者简介:范晓峰(1961—),上海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

 

论西方音乐美学“心”、“物”二元论的分界与融合

叶明春(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本文是笔者2012年提交广州“前言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的论文而整理的一个部分。拟对西方美学“心”“物”关系及二元论分界与融合做一个简要梳理及其历史考察,并从西方美学“心”“物”二元论分界溯源;20世纪西方美学“心”“物”二元论的消解与融合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西方音乐美学“心”“物”关系及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分界与融合等核心问题,并就相关音乐美学命题、范畴等问题做元学科性质的探讨,以有助于学界回归音乐美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西方美学;主客体关系;心物关系;二元论

作者简介:叶明春(1965— ),云南镇雄人。博士,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史。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上)

何宽钊(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00031)

[摘 要]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本为同源,启蒙现代性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和声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根本就是启蒙现代性规划的产物。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审美现代性逐渐走向了启蒙现代性的反面。在20世纪现代音乐那里,和声更是对启蒙现代性的直接对抗甚至消解。从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相对抗的动力学角度观察,20世纪和声体现了各种激进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20世纪的和弦结构拒绝启蒙现代性的有限性,坚持寻求扩张;20世纪的调性观念从关系确证模式走向自我确证模式;20世纪和声进入以非功能为主流的模式。

[关键词]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声;去魅化;合理化

作者简介:何宽钊(1969—),湖北人。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对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国视野”一说的思考

班丽霞(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中国视野”一说是国内西方音乐史学界近期的热门话题,在其概念界定、称谓、理论实质及具体研究理路方面存在不少争议。本文认为,“中国视野”这一抽象的群体性概念,暗含着对一种普遍化的研究范式的强调。以中国文化的某种观念作为预设尺度去批评西方音乐的得失,有违西方音乐自身的审美特性。“中国视野”一说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中西”对立为轴心的思维模式。在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对“西方”这个“他者”的建构和排斥。

[关键词]中国视野;西方范式;“中西”对立;文化身份;文化认同;融入

作者简介:班丽霞(1975— ),女,山东德州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

 

递薪传火 桃李争妍

——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晶(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20世纪40至60年代,哈尔滨西洋音乐艺术在教学、表演、艺术交流等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是哈尔滨西洋音乐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年代。这一时期,俄侨音乐教育——苏联俄民高等音乐学校对哈尔滨西洋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的教师队伍、专业的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模式、科学的课程规划,使其成为了新中国培养西洋音乐人才的基地。

[关键词]苏联俄民高等音乐学校;音乐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陈 晶(1978— ),女,籍贯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讲师,现为国家公派新西兰联合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豊”之字形出于祭祀之“壴” 

——“礼”自“乐”出考论之一

王晓俊(上海音乐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031)(南京艺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唯有认识礼、乐之造字本义才可能真正理解礼乐关系雏形及其在后世的发展。礼自乐出,是指礼之初文(豊)、礼之事神致福之事(禮)及至宗庙祭祀之崇祖观念、礼用音声(五声八音)皆于“乐”。本文专门讨论豊与击鼓(壴)之乐的内在联系。礼之甲文为豊,初由三豆荐馐之盛食器——豆——增划而为崇牙树羽之壴(鼓),再由壴上增玉形——行礼以玉帛乃有豊字之形出,故云豊之字形出于祭祀奏壴(鼓)之乐事。是为“礼”自“乐”出考论之一。

[关键词]礼乐;豊;乐;豆;壴;鼓

作者简介:王晓俊(1971— ),安徽宣城人。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韩锺恩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与表演》杂志专职副主编,研究方向: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竹笛演奏与教学。

 

“前沿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综述

葛雅琳(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1)

作者简介:葛雅琳(1984— ),女,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学会提问并依此结构书写音乐中的声音

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该文为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艺术哲学与批评专业音乐美学与批评方向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音乐学系本科生2012-2013学年音乐学写作工作坊(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专题论坛)特别写作,结合学生研究与写作,针对并围绕音乐美学学科问题以及音乐学写作基本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学写作

作者简介:韩锺恩(1955— ),上海市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当代音乐研究。

 

“不合时宜的沉思”

——瓦格纳成名作《黎恩济》序曲之媚俗的现实与媚雅的幻象

刘雨矽(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 《黎恩济》是瓦格纳的成名之作,理应成为研究瓦格纳歌(乐)剧创作历程及其风格中的重要起点。但问题是,这部成名之作却和以后的“瓦格纳风格”大相径庭,甚至瓦格纳亲自对这部成名作品进行了否定甚至彻底的颠覆,以至于《黎恩济》成了瓦格纳的非定型性作品。本文试图以辩证批判的思路,立足于史学的、音乐结构的角度,围绕“媚俗”与“媚雅”两个不同观点维度的撞击,双重角度切近作品本身,对这部歌剧的序曲进行“不合时宜的沉思”。

[关键词]瓦格纳;《黎恩济》;媚俗;媚雅;史学;音响结构

作者简介:刘雨矽(1989- ),女,山东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荷兰人、森塔动机”中窥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创作

王骏星(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笔者基于《漂泊的荷兰人》序曲中感性听觉经验,发现其中在听觉中存在的一点点不适宜的感觉。并从瓦格纳早期动机写作方法中探寻出感性听觉经验不适的缘由,和探讨晚期作品中“主导动机”不同于早期的创作方式,发现“主导动机”的结构作用,以及其实现“戏剧”至上的理念,和最终达到的“交响化”。

[关键词]《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回忆动机;主导动机。

作者简介:王骏星(1990- ),女,四川巴中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批评。

 

戏剧至上的理念

——论《唐豪塞》序曲中管弦乐与曲式结构的作用和地位

张乐韵(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瓦格纳是德意志歌剧的改革者,他的歌剧不同于其他人,在他的歌剧中,始终坚持着戏剧至上的理念。本文通过对《唐豪塞》序曲的介绍,从它曲式结构的特征和管弦乐队的解读方面入手,以感性的方式体会音乐外部,理性的方式分析音乐内部,全面阐述曲式结构与管弦乐队对其歌剧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三部曲式;感性;管弦乐队;音色

作者简介:张乐韵(1987- ),女,江苏常州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批评。

 

探寻瓦格纳歌剧“交响化创作思维”在序曲中的体现

——对《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的分析

周凌霄(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瓦格纳是西方音乐史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传统的浪漫主义歌剧以及所创立的乐剧。其中,《罗恩格林》代表了他浪漫主义歌剧的顶峰,是他走向乐剧的转折点,也是从这部歌剧开始,他开始了对前奏曲的新的尝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他在试图寻找出一种更加有效的预示歌剧戏剧冲突的方式,从而使序曲成为歌剧真正意义上的短小精炼的引子,而非仅仅是对于代表情节或人物的主题动机旋律的赘述,而这也更进一步印证了作曲家的交响化创作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说明他的交响化创作思维是如何在《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瓦格纳;《罗恩格林》;前奏曲;序曲改革;交响化创作思维

作者简介:周凌霄(1989- ),女,山东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时间悬停之处

——从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渴望动机”说起

瑶(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关键词]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时间悬停;自我实现;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作者简介:鲁 瑶(1990- ),女,河南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0 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特殊”聆听感从何而来

许首秋(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之“特殊”,不仅是因为其作为瓦格纳唯一一部喜歌剧的序曲而存在。还在于,它使聆听者产生了十分明确的奏鸣曲式这一“特殊”结构听感,这在直观聆听瓦格纳其他作品中是少有的。本文试图以聆听者感性体验率先介入,并通过乐谱分析对乐曲音响聆听结果进行感性描述,从而猜想“特殊”听感成因。继而,本文还将探索这部作品音响之外营造聆听者“特殊”听感的因素。

[关键词]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主导动机;奏鸣曲式

作者简介:许首秋(1990- ),男,江苏苏州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批评。

 

无自我的湮没,无需自我的沉沦

——针对瓦格纳乐剧《女武神》终曲的美学探讨

郭一涟(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三幕乐剧《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创作的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中的第二部,其脚本与音乐的写作集中体现了瓦格纳的“整体艺术”观念。本文即聚焦于《女武神》的终曲部分,试以感性体验之角度出发对主导动机的感性结构力进行探讨,进而寻求一种合式的聆听姿态。

[关键词]《女武神》;瓦格纳;主导动机;感性结构力;聆听姿态

作者简介:郭一涟(1987- ),女,福建厦门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2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那里是否存有“罅隙”?

——针对《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主导动机相关问题的探讨

李明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歌剧《众神的黄昏》之间奏曲《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极致展现了瓦格纳以主导动机为核心结构力,构筑其独特交响化音乐语言的高超技艺。受瓦格纳本人对其戏剧观念的阐述(“音乐”和“诗歌”的理想化交融状态)以及笔者个人声音经验之启发,本文在分析主导动机于这一纯器乐选段中的“交响化”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主导动机之戏剧性指向与交响性构思的“统一性”之间;音乐本身之自足性与戏剧“前文本”之间;感性体验与作曲家的美学旨归之间——是否存有“罅隙”?

[关键词]《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主导动机;结构力;交响性;统一性

作者简介:李明月(1989-),女,江苏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批评。

 

骆驼、狮子、孩童:生命成长三向度

——从前奏曲看瓦格纳《帕西法尔》的创作风格

李晓囡(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摘 要]《帕西法尔》是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因其浓厚的宗教色彩以及庄重自持的音乐风格而备受争议。本文认为歌剧透露出的思想绝不是为了迎合公众的愿望和趣味,而是体现了尼采“精神三种变形”之说的第三个阶段“孩童”,即个体生命成长的第三向度,是晚年的瓦格纳对人生历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前奏曲中,瓦格纳用最简洁的音乐语言,通过核心主导动机的音响结构力,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戏剧与音乐浑然一体,体现了作曲家最为成熟的创作手法,是其一生创作辉煌的完美终结。

[关键词]瓦格纳;《帕西法尔》;前奏曲;主导动机;精神三种变形

作者简介:李晓囡(1983-),女,山东青岛人。上海音乐学院 2011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瓦格纳专题讨论与写作:瓦格纳歌剧乐剧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终曲

课堂讨论记录整理稿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音乐学系本科学生)鲁瑶、李明月、周凌霄、许首秋,(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刘雨矽、王骏星、张乐韵,(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郭一涟、李晓囡。

 

教坊起于何时?

赵后起(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教坊是我国古代以音乐歌舞为主的皇家演艺机构,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唐代作为教坊的起始源头。而笔者发现三国时期魏国光禄大夫韦诞所撰写《景福殿赋》提到了“教坊”这一音乐机构,经研究,笔者认为它比教坊作为音乐机构起于唐代之说,早出了近四百年。

[关键词]教坊;俗乐;机构

作者简介:赵后起(1942- ),江苏人。著名音乐史学家,,现为南艺教学督导。

 

《变数》的创作技术再思考

黄(上海音乐学院 作曲系,上海 200031)

[摘 要]《变数》是一首板胡与民乐队作品,其中的许多音乐语言组织与表现的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中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如何在音乐的创作中形成有自己语言特色和审美趣味的表现方法——即赋予地方戏曲音乐新的表现意义;二是作品在具体的形式内容和技术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变数;音乐结构;作曲技术;音高;节奏

作者简介:吕 黄(1963—),河南洛阳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跨文化跨时空的精神对话

—— 朱世瑞《双韵》技法特征和人文内涵

路(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作曲系,江苏 南京 200013)

[摘 要] 《双韵》以汉德语言文字的声、形、义作为基础形成线条音调、节奏时值、复调对位、配器音响等技术参数,同时诗歌与音乐相互融通进一步形成特定的诗乐结构。作曲家基于双语思维下的创作技法探索在新世纪艺术音乐的东西交流中,在如何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并与世界当代艺术平等对话这个紧迫课题下,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

[关键词] 双语结构;诗乐结构;对话

作者简介:张 路(1973—),辽宁省大连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歌曲创作中五声调式旋律写作的观念与方法

黄晴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摘 要]五声调式旋律是体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的是“五度相生调式体系”,首先明确歌曲的调式,然后进行调式旋律的布局,确定主音的稳定感,构建骨架音,运用色彩音的“色彩作用”使旋律线条化是写好五声调式旋律的基本要领。

[关键词]歌曲创作;旋律写作;五声调式;调性;主音;稳定

作者简介:黄晴葵(1977- ),女,江西九江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

戎龚停(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通过对沿淮各地花鼓灯主体群落、生态民俗、本体结构等方面的考察寻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玩灯人和花鼓灯艺术皆呈现出群落结构化,二者群落结构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相互统一。认为各个层面的玩灯人群体成就了所操持的多种样态花鼓灯艺术,花鼓灯艺术本体的可持续发展依然与花鼓灯艺术主体的良性生态稳固息息相关,玩灯人群体、花鼓灯本体与民俗在保持动态平衡发展过程中相互滋养、相得益彰,共同体现着歌舞艺术的生态景观。

[关键词]花鼓灯;玩灯人;主体群落;本体群落;生态景观

作者简介:戎龚停(1977— ),河南尉氏县人。音乐学博士,安徽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欧美电影默片音乐概述

何晓兵(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 音乐是介入电影艺术最早、并一直伴随电影发展过程的声音元素。默片时期的电影音乐,有其不同于有声片时期的若干特征;迄今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和梳理尚嫌简单粗浅,还远远谈不上认识的系统化。因此,本文欲通过历史事实梳理的途径,对欧美一些国家在默片时期的电影音乐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观察和研究,以图从中得出一些真实的认识。

[关键词] 欧美;默片;音乐

作者简介:何晓兵(1955— ),四川成都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音乐传播。

 

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

——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

尔(南京大学 艺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由梦幻生产常规化、人物塑造类型化、故事情节戏剧化、结局圆满程式化等叙事策略组合而成。这个叙事模式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局部变异与整体升级。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升级版呈现出这样一个架构:遵循世俗情理,营造神话故事;兼顾类型特征,塑造凡人英雄;依托戏剧结构,编织电影情节;掌控观影心理,适时慰藉受众。

[关键词] 叙事模式;变异与升级;《逃离德黑兰》

作者简介:康 尔(1957— ),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从技术到艺术:论左翼电影的现代性风貌

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3)金昌庆(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左翼电影的艺术性很大程度源于电影技术的可能以及电影技巧的实验。无论是镜头画面的运动、组接,还是基于黑白色彩的光影配合及构图设计,左翼电影人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使得左翼电影在思想性之外,呈现出艺术的现代性特征,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后的中国电影。

[关键词] 左翼电影;现代性;形式特征

作者简介:刘永昶(1975— ),上海人。,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金昌庆(1965— ),江苏赣榆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中国底层社会的影像叙事:浅析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隽(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作品多关注底层社会人群的生存状态,其影像风格贴近现实,体现出其特有的人文关怀。本文以贾樟柯、张元、娄烨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的部分作品探析中国底层社会的男性生存现状,并由此透视新生代导演的影像风格和审美特征。新生导演的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有别于之前五代前导演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不再追求宏大叙事和历史性反思,而是以细节性刻画还原社会底层现实。本文从男性气质的角度对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底层男性形象进行剖析,力图反映出他们的现实生存状态,并探索现代社会给男性带来的普遍焦虑和生存压力。

[关键词] 新生代;男性形象;底层影像

作者简介:周 隽(1981— ),女,南京人。博士 ,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批评,播音主持。

 

方向 • 原则 • 策略

剑(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中国电影的发展战略”为逻辑原点,提出对“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进行再认识,认为应当延续和发扬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传统,并以此为生存策略,方能振兴中国电影,上篇梳理了世界各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下篇着重探讨了构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体系的相关理论问题,指导创作实践。《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结合,坚持“美的”与“历史的”价值判断,对世界范围内近千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解答了中国电影美学发展的方向、原则、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作者简介:李 剑(1981— ),江苏启东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

 

现实主义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贾冀川(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影视系,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在当下异常浮躁而喧嚣的中国电影市场中,这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在影院的迥异命运,不免让人感慨并思索:现实主义电影是否已走向末路?电影艺术的未来在何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义贞教授的新著《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该书对诸多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历史与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对当今中国电影艺术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颇具学理深度的探析和回答。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 ),河北邯郸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电影史。

 

别眼看“现实”

岩(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在考量电影艺术这个整体的时候,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认为电影中最基本的两个类别是现实主义影片和类型片,最基本的两种美学体系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和好莱坞电影美学。这种归纳不仅体现出课题研究的立论基础,而且较为客观地将对电影艺术性的坚持总结为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坚持,将对电影娱乐性的要求概括为对类型电影美学的追求。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片

作者简介:陈 岩(1979— ),江苏徐州人。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2012 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试论小剧场戏剧中的观演关系在空间构建上的“破旧”与“革新”

琰(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摘 要] 小剧场戏剧灵活多变、自然随性的特点,及其与生俱来的实验性,使它在空间布局方面具备了一种极强的可塑性,呈现出一种颠覆传统戏剧演出的自由姿态。它打破了传统剧场里“我演你看”而对观演双方构成的空间局限,将“观”与“演”二者统一在了一个空间,此谓其“共享格局”。而不规则且充满变数的空间组合,则让其观演关系的连结更为“自由多样”。正是在这种“共享”与“多样”的品格中,小剧场戏剧开启了其有别于传统戏剧演出中观演关系的空间重构。

[关键词] 小剧场戏剧;观演关系;共享;多样

作者简介:朱 琰(1979—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1 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音乐作品的具体化生成

何佳培(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依据乐谱的提示,使音乐作品从潜态的存在方式转化为显态的存在方式,即音响存在方式,并不是一个不可追问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确定情感内涵”、“转化过程”、“音乐境界”三个步骤,阐明了音乐作品从乐谱形态到具体音响形态的生成过程。

[关键词] 音乐作品;具体化生成;境界

作者简介:何佳培(1974- ),女,上海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声乐伴奏。

 

巴扬手风琴作品应用演奏分析

——探究库夏科夫大型组曲《追忆往昔》的部分乐章

钱伟民(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00013)

[摘 要] 本文针对作曲家安纳托利 • 伊凡诺维奇 • 库夏科夫的大型组曲《追忆往昔》进行“二度创作”分析,试图通过相关内容,牵引出作曲家独特创作理念的形成根源。

[关键词] 巴扬手风琴;库夏科夫;追忆往昔

作者简介:钱伟民(1960—),上海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

 

艺术院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若干思考

吕云超(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艺术院校音乐类专业学生及其社会实践是我国音乐艺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承载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检验我国艺术院校现行招生制度和教学成效,以及推动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音乐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运用理论灌输艺术、谈话沟通艺术、情感感化艺术及精神激励艺术等工作方法,才能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及精神境界。

[关键词] 音乐类;精神境界;工作艺术

作者简介:沈 勇(1954— ),江苏吴江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吕云超(1977— ),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昆舞”与“身韵”流派的比较研究

倩(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中国古典舞领域“昆舞”流派与“身韵”流派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区分两者的共性特征与特殊性差异所在,从而对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多流派现象呈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初步的理论阐述并提供分析依据。

[关键词] 身韵;昆舞;流派;形态特征;风格特色;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王 倩(1978- ),女,江苏徐州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三级舞蹈演员,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舞蹈教育对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舞蹈与音乐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

李晓燕(星海音乐学院 舞蹈系,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我国高校舞蹈专业针对当前发展的形势,优化专业教学的实施,迫在眉睫。目前,“音乐与舞蹈”并置为艺术门类的一级学科,这种现象表明有关部门对两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已有了充分认识。本文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开设舞蹈与音乐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为例,详尽介绍我系的办学思路,并以此抛砖引玉,探究高等艺术院校如何整合资源,在舞蹈专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面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素质的综合性需求。

[关键词] 舞蹈;音乐;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李晓燕(1969- ),女,浙江宁波人。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教学。


从视觉走向听觉:声音标识 (sound logo) 艺术探研

杰(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声音标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声音标识的概念界定、产生背景、类型划分、构建元素和传播载体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从表现材料的凝练性、表现形象的符号化和表现过程的运动性三个方面对声音标识的表现特征进行了论述,最后从声音语言、声音音响、声音含义、“非声音要素”四个方面提出了声音标识的一些设计理念。

[关键词] 声音标识;声音设计;概念界定;表现特征;设计理念

作者简介:韩 杰(1980- ),安徽潜山县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2012 级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作曲、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

 

阿沃 • 派尔特音乐作品中的“古风遗韵”探究

戚(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从派尔特早期作品一直到“钟鸣”风格的形成,其经历的由巴赫音名动机的隐性“植入”到巴赫《C 大调前奏曲》的显性“拼贴”这一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巴赫及其音乐一直作为派尔特信仰回归的“催化剂”贯穿其风格转型后音乐创作的始终。上世纪 70 年代派尔特创作转型后所形成的“钟鸣”风格,主要得益于他对西欧早期音乐的深入研究。由调式中心音为基底建立起的中心三和弦,配以萦绕其间的爱奥利亚调式旋律音阶——两者将早期圣咏的“结构”关系与脱胎于近代调性音乐的三和弦主体架构合二为一。同时,作曲家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有量卡农”技术融进钟鸣作曲法。这一系列在技法上所表现出的“回溯”,成为了作曲家音乐语言逐步回归的一次信仰式的探索。

[关键词] 派尔特;信经;爱奥利亚调式;钟鸣和弦;有量卡农

者简介:宋 戚(1987—),河北邯郸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1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启事

1.本刊创办源头可追溯至1918年11月上海美专创办的《美术》杂志。其后,在“闳约深美”治学理念的秉承与坚持中,又经历了《南艺学报》复刊(1978年)、南艺学报《艺苑》更名(1982年)、《艺苑•美术版》与《艺苑•音乐版》分版(1986年)。2000年,本刊以独立刊号出版发行,并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本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2014版),是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常设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史、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音乐创作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批评、戏剧影视理论研究、舞蹈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一贯关注当代艺坛艺术家和学者,关注新作品,不断发掘新选题、传播新成果、参与新争鸣。

3.本刊欢迎具有原创意义的中文未刊稿件,以任何方式已公开出版或即将公开出版的稿件请勿投本刊。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邮箱:3719292@163.com),作者务必经网络以附件传送,无需邮寄纸质稿件。投稿时务必写明作者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出生地(县市)、工作(就学)单位、职称(年级)、研究方向、信址、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4.稿件中的谱例请用五线谱。译稿须附原文和版权授权书原件。文中采用图片需清晰(所涉版权作者自行负责)。稿件中的图、谱、表均须规范名称、出处。本刊鼓励作者对文稿按本刊规范进行格式编辑。

5.任何作者不得一稿多投,逾6个月未收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编辑部一般不办理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刊用后,本刊编辑部发行科将据作者提供的地址向作者邮赠样刊2本,并视稿件质量酌付稿酬。

6.本刊由邮局代为发行,发行代号:28-128。读者订购,也可联系本刊编辑部发行科,联系电话:025-83498094。

7.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知网”。凡随刊入编稿件,均视作者投稿时已认可、授权,不另付稿酬。文章不愿被上述媒体采用者,敬请于来稿中注明。

8.本刊实行匿名三审制度,以文章质量为唯一刊稿标准。编辑部不收取任何形式版面费,任何以编辑部或个人名义向作者索要财物的行为均属诈骗,谨防上当。

9.凡转载或引用本刊文章及信息的媒体或作者,敬请标明出处。


投稿邮箱:3719292@163.com

编辑部电话:025-8349809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