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屠龙术与

2023-05-10 14:56:27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遂开班授之。(并没有……)


想说这个话题源于两件事,第一件请大家看图说话,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状态,评论里乐手们自嘲的大笑哈哈哈哈哈响成一片,随后又不免有点落寞。



有人在评论里问我女孩的原话用的是不是“正经工作”?我想了想记不太清了,不过她大概是这个意思,只是说得比较隐晦。又有人问我怎么回答的,当时我回答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音乐学院的老师,只是晚上没课才出来演出。但头脑中另一个声音马上纠正我:难道他们的身份顺序不是应该反过来介绍才合乎逻辑吗?


第二件事是和国内的一位爵士乐手聊天,他也是从国外很好的学校学习回来,是年轻乐手中风头正劲的一位,但他也坦言光靠表演养活不了自己,至少过不上想要的生活,还是要靠给学生上课。


身兼爵士乐手和爵士乐教育者的例子很多,在美国一直不乏这样横跨两界的出色音乐家,但这件事目前在中国,看起来貌似合理,但细想其实是非常有问题的。


因为从前在美国,做教育只是一个额外的选择,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乐手天性就是喜欢教导和提携新人,那他就去大学里面任教,但有些人对这行根本没兴趣,那么他就集中精力录音、演出和创作。


但在目前的中国,这似乎变成了爵士乐手的一个必选项:如果你想单纯靠着爵士乐活下去,演出之外,你必须带学生,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这个现象挺有趣也挺悲壮:爵士乐手费了好大劲花了很多钱学成了爵士乐这一“屠龙术”,但由于市场的原因,光是靠表演这个技能却养活不了自己,而只能靠传授这种屠龙术过活。


更有趣的是竟然还真的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学这种屠龙术,即使明知道学成也养活不了自己,还是要靠继续往下传递这种屠龙术。。


聊到这,我只能想到一种合理的解释:这些教授爵士乐的人和学习爵士乐的人:他们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的很喜欢这种屠龙术吧。


其实现在国内的氛围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我最开始在北京去看爵士乐演出的时候,观众中一般都是中年人,鲜有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就更别提漂亮的年轻女孩了。


但近几年你如果去现场看演出,你会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相比很多成熟市场30岁的乐手在台上吹给台下一堆头发花白和秃顶老人听,中国已经算是新希望大陆了。记得萨克斯风手高太行曾经就在某个采访中提到过,他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里他可以给年轻人演奏音乐。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多去现场看爵士演出,用实实在在的钱来支持乐手们的生活。即使你的城市没有爵士俱乐部,也可以买一些他们的唱片,如果买不到实体CD,可以购买数字专辑。毕竟在现在这种出专辑=赔钱的时代,还有心思出专辑的都是在音乐上有所追求的人,我们和这个时代都不应该把这些人赶尽杀绝。


开头说的那位爵士乐手是吉他手张雄关,他前阵子出了一张专辑,名字也很契合今天的话题,叫Struggles(挣扎),在liner notes里他说:“专辑中的所有曲目都是我在2015年回国后写下的作品,在写作完成后我才发现大部分曲子的色彩都极为黑暗。我觉得这是我在回国后,寻找适合于自己音乐的声音过程中的产物。”




最后的最后,还是说一句:这并不是一篇广告,只是因为我想写。


-"Mummy, 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a jazz musician. "

-"Don't be ridiculous dear. You can't do both."


-The End-

阅遍趣文人未老,秃顶这边独好

丨 良币阿布 丨 Chet Baker罗生门 

 爵士地标 丨 茉莉花 丨 网易云唱臂 

丨 秃顶起源  爵士G点 丨 乐手黑段子 

丨 爵士上海恩仇 丨 电梯音乐家Kenny G 

丨 爵士根源 丨 会员计划 丨 爵士简史 

丨 爵士冷笑话 丨 爵士冷笑话番外篇

丨 爵士冷笑话终结篇 丨 爵士暴君   

丨 Peter Erskine谈 《爆裂鼓手》 

丨 爵士耳地狱 丨 老鸟的设备篇 爵士惨 

 爵士烂封面  爵士SM动画 丨 黑色电影 


P.S.私人微信:NoDanceNoSalt,请一定注明一碗爵士饭,我就不会对你耍流氓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