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工匠精神,是一次审美的本土化回归

2023-05-10 14:56:27

最近两年,不论是在媒体上、论坛上,还是大众的讨论中,,有一个词常常被提到,“工匠精神”。当所有人都在呼唤一样东西的时候,说明它是稀缺的、被渴求的、未得到满足的。

       

       2017年上半年,吴晓波频道和灵山文化旅游集团在无锡拈花湾小镇联合主办了第一期百匠大集•匠人养成营及百匠市集活动,汇集100位各行各业顶尖技艺的匠人,主题之一就是探讨什么是符合于时代的新工匠精神。
       期间,我完整参观了拈花湾小镇和另一处5A级景区无锡灵山圣境,两者皆为灵山集团旗下项目,其延承古风的风格和力求完美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我和吴国平董事长一见如故,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我们所认为的新工匠精神,甚为契合。
       继而在大会后,我们也促成了《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这本图书的合作事项,作为共同探寻中国新工匠精神的一种尝试。     


        中国,历来上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反而是工匠传统最发达、工匠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2700年前,在今天的山东地区,齐国出了一位政治家管仲,专门把工匠划为四种基本职业之一。他提出的四民是士农工商,士在早期就是贵族,后面是知识分子阶层,农就是耕地的农民,工就是指工匠,商则是商人。自管仲以降,2000多年来,匠人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工匠的社会地位,还在商人之上。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数不尽的精妙技艺和作品,今天你跑到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馆,都可窥见一二。

      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在于工匠历史的断裂,缘因100多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农耕文明结束,工业文明崛起,手工匠人逐渐被工厂流水线所取代,湮没于历史。
        因此,在改革开放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的审美,大部分是外来文化主导的:
      我们穿的衣服,是西装、裙子、衬衫、T恤,是欧美流行杂志上的款式;
      我们住的房子,是钢筋、水泥建造,电梯垂直升降的高层建筑;
      我们骑行的自行车,车架尺寸是按照欧洲人标准设计的;
      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好莱坞式的大片;
      连锁最多的快餐店,是肯德基、麦当劳;
      ……
     我们处在一个追赶者的位置,对于审美的评判,既无诉求,更无自信。


       2009年,中国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8年过去,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地出现,附带出深刻的文化效应。
       今天你跑去上海问街上的女孩子穿着打扮,她可能会说,我是个上海姑娘,为什么要穿一条跟纽约姑娘一样的裙子呢?当很多人开始问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之中,就有人会从历史某个角落里,取出一个贴上封条的盒子,吹走面上的灰尘,拿出一个东西,叫本土式的审美。
       今天我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呼喊,其实是中产阶层崛起过程中一次审美上本土式回归。这条规律,适用于每一个中产崛起的国家。

       

      美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于1920-1930年的“爵士年代”。前几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就是那个年代的故事。这十年,在音乐上,美国出现了代表性的爵士乐,故而被称为爵士年代;文学上,出现了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服装上,牛仔裤结伴牛仔精神,从美国西部的农业地带进入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都市,从此成为流行服装;商业文化上,出现了好莱坞文化、可口可乐和美式快餐的普及。这一切,都不是欧洲传到美国的,而是美国原生的。
       1970年代,日本已经办完了1968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世博会,突然也出现了很多本土化审美的品牌。有一个日本服装师叫三宅一生,早年在法国学服装,学成回国后说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每年去两次巴黎看时装展,欧洲流行什么,他就学回来做给日本姑娘们穿。1970年,东京的姑娘们就开始和今天的上海姑娘问,为什么我们要学巴黎人穿裙子呢?于是,三宅跑回巴黎办了第一次个人时装展,名字叫“一块布”,用简约的日式哲学做了一条裙子,日后风靡全球,自此世界上有了两条裙子,东方人要学西方的裙子,而西方人反过来也要学习东方的裙子。
       那个年代,日本建筑行业出现了安腾忠雄,电影行业出现了黑泽明,文学界出现了三岛由纪夫,动漫行业出了哆啦A梦,在商业品牌上出现了索尼、丰田。与美国一样,其文化与审美都是日式的,或者说是迭代后的新日式的。
       1950、1960年代的日本商品,和1990、2000年代的中国商品一样,价格低廉,但质量不可保障,而且充斥仿冒品,毫无审美的独立性可言。他们在1970年代完成了向日本制造这个金字招牌的转型。以商业史的眼光看,这是一个必经的的过程。
       今天的中国,也和1920年代的美国、1970年代的日本一样,出现了一批愿意为品质服务买单的新消费者,与之伴生的就是中国本土审美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回归。

     

       拈花湾和灵山圣境,也就是这样的新匠人杰作,其所有建筑、街道尽是唐宋古风,又依照现代人的行为习惯调整了布局设计,是艺术与建筑结合到完美的佳作,正合新匠人主旨。灵山集团在拈花湾之前,还有灵山梵宫、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尼山胜境等文化景区,因其古今融合、带有本土文化和审美内核、辅以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甚受参观和度假者喜爱。
       可见在当下这个时代,任何东西的设计、生产、物流、消费均可全球化,但具有本土生命力的产品,则必然带有本土化的文化和审美内核。

       传统两字,拆开来看,传曰传承,统为道统。

      工匠精神,是对中国2000多年匠人道统的迭代式传承与更新。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私人价值观所追求的,又是必须带有公共属性。

      新时代的匠人,他们浸淫于一个古老的行业,但使用新的工艺和范式,服务于新的人,将一个个熟悉的物件重新想象与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我们称之为,新匠人。
       我以为,他们至少有三重特点。
      一是新审美。
      审美本身是一个私人性命题,每个人喜欢什么,无关他人。而如果这项审美与你个人之外的群体有关,则必须带有着公共属性。要提供一样产品,那一定要去问问,与之相关的群体,尤其是消费人群,是否喜欢它。这就需要理解一切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
      二是新技艺。
      工匠专注于产品本身,尊重产品打造的基本规律,对技术及细节的雕琢精益求精,让产品本身成为专业精神的一次物质性呈现,这是古典的、不变的匠人内核。而变化的是,是工匠产品呈现的方式,借由新技术、新事物达到新的工艺流程和标准。
      三是新连接。
      新匠人的人格化属性回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带有个人姓名的品牌再次出现,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格存在。消费者和匠人的关系,则是口碑式的传播,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完成新的连接,成为一种圈层式的自然选择。
      新匠人的标准,无关于年龄、行业、地域,仅在于是否在传承匠人道统的基础上,引用了新的时代工具,符合新的时代需求。

关于诗悦:

诗悦文化在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顺应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的精髓文化,独成一统,开发了多种集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的非遗艺术品和衍生品,并通过文化+互联网+金融的分享渠道对外宣传和推广。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的一大步,希望诗悦文化在各位的抬爱下走的越来越远!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不要错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