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札 西方摇滚乐

2023-05-10 14:56:27

讲座时间:2017年2月20日

主讲人:楼巍

讲座题目:《艺术的观念》第二讲:《西方摇滚乐》

有这样一个说法: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在摇滚乐上来说,我们其实是穷养的,我们接触的西方摇滚乐非常少,就像一个女孩子如果被穷养一样,穷养的女孩子会对物质上的东西非常羡慕。之所以我要讲西方的摇滚乐,是因为国内摇滚乐很多属于模仿,而我们因为只能接触这些,而被它所包围、“养育”,所以我们都是被穷养的女儿。处于文化的穷养之中,处于一种见不多识不广的状态下。我们知道有个叫汪峰的歌手,撑起了国内摇滚乐的半壁江山,还有我们早期的一些乐队,比如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以及后来的许巍等人都为我们所熟知,其实他们更多地是从西方的音乐里面借鉴过来。比如下面两首歌曲:

01

什么是摇滚乐

那到底什么是摇滚乐(rock and roll)?什么是“摇滚乐”这个概念的本质定义?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概念一样,“摇滚乐”这个概念是很难定义的,它可以说是变动不居的。


有的人说摇滚乐的定义就是“根源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布鲁斯音乐的音乐”,但这个说法毫无意义,因为就算摇滚乐“根源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布鲁斯音乐,但这就像是说人是“根源于”类人猿一样,并没有给出“人”这个概念的本质定义。


有的人说摇滚乐就是“只有少数人爱听的地下音乐”,但这样说也不行,因为如果“流行”的意思是有很多人听并且喜欢听的话,那么有的摇滚乐也很流行(特别是在国外)。


总之,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一个明确的界限,是很难的。但大体的边界是有的,正如有的人说许巍、汪峰之流的早期音乐是摇滚乐,现在的就不是(因为出名了,商业化了,这些人大概主张摇滚乐一定是小众的,不流行的);有的人说他们的音乐都是摇滚乐(那是把他们拿来和四大天王作比较);有人说都不是摇滚乐(那是因为说这话的人整天听国外的打口唱片,他们觉得国外的摇滚乐才够味道),有的人说中国压根就没有摇滚乐(他们大概认为摇滚乐是西方的一种特定文化的产物),这些都没关系,但是谁都知道汪峰之流和刘德华之流的确有某种差别。所以说,一般的概念,大家还是有的。总而言之,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明确界限可能是没有的,但是差别还是有的。就像下面这张图:

02

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区别

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又有什么区别?这个也很难说了,因为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对“流行”一词的定义,正如刚才所说的,如果“流行”的意思是很多人听并且喜欢听的话,那么有的摇滚乐也很流行(比如涅槃乐队);如果“流行”的意思经常出现在媒体上,那么有的摇滚乐队(比如甲壳虫乐队)经常成为媒体的宠儿;如果“流行”的意思是旋律朗朗上口,那么很多摇滚乐的旋律也朗朗上口,而且所有的旋律,唱多了,都是朗朗上口的。总之,这个问题也很难说。


涅槃乐队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国内译成《少年心气》,但这个译法不好),这首歌在1991年末大获成功,推动专辑《Nevermind》登上1992年的榜单冠军之位,并被称为标志着另类摇滚成为主流或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事件。


涅槃所代表的这种摇滚,其实名为Grunge。什么是Grunge?Grunge首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西雅图。我们中国人喜欢搞怪,就把Grunge翻译成“脏摇滚”,说它脏是因为它的音色、它的吉他听上去是很躁的。

不过,对于我来说,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区别并不在于歌曲的结果,因为那是别人(大众和媒体)说了算的,而创作的初衷,那才是创作者自己说了算的。就创作初衷或心理而言,我个人认为,摇滚歌手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真诚,二是个人主义。我简要分析一下这两个概念。所谓真诚,其实就是相信自己的感性,相信自己的内心,不做作,不虚伪,其本质在于“真”。比如,结了婚,又喜欢上别人(这理论上是可以的),自己的感性或内心告诉自己,我喜欢他或者她,但有的人就不相信自己的感性,或者欺骗自己,或者否定这种真实的感情,但真诚的人不会,喜欢就喜欢,那种感情是真实的,有的人甚至要付诸行动(所以摇滚歌手的女朋友和男朋友挺多的,离婚又结婚的事情也挺多的)。真诚的人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感性,一般也不受社会的待见,你结了婚,还要找男朋友或女朋友,至少你的丈夫或妻子,你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你的同事,你的领导要批评你。


所以,真诚的人,一定不是集体主义的,不是社会化的,而是个人主义的。所以,、领导或者辅导员一定不喜欢这样的人(有时候连父母也不喜欢)。猴王说:“走!”猴子们就都走了,。这时若有一只躺在地上深沉地注视着天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的猴子说道:“干嘛要走啊?我还在看天上的星星哪!那星星多么漂亮啊。”这样的猴子,猴王肯定是不喜欢的,就是个体主义的,就是真诚的。,,文艺却让一个人从集体中脱离出来。,而文艺让人分离。所以,好的艺术让人与社会分离,。


摇滚歌手的创作心理就是这两个,这两个创作的心理,流行音乐那里是没有的,因为要流行,要有商业价值,就必须要社会化,必须大众化,,甚至可以说,必须不真诚。


总之,摇滚歌手相信自己的感性,忠实自己的内心,而且比起别人他们的感觉又更为敏锐,所以他们看到的更多是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也更容易“受伤”,这些痛苦、伤害,有的是自己意识到的,有的是无意识的,或者只有朦朦胧胧的一点意识,这些伤害被收藏在心里,就像一坛酒,发酵了,浓烈起来了,不得不散发出来了,这时艺术家就给它赋予一种形式,用语言、绘画、音乐将其表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这就是所谓的“苦闷的象征”,这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一本书的名字。他对文艺的解释,我觉得挺准确的。所谓的艺术,究其根本,无非就是将那些内心深处的苦闷和伤害表达出来,而一幅画,一首歌,就是“苦闷的象征”。一边是内心的苦闷,一边是我们能够看到或者听到的画面、语言或音乐,后者是前者的“象征”,只有通过后者,我们才能把握到前者。正如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理解别人的思想。

03

摇滚乐手的嗓音

用这种文艺理论来解释摇滚乐,其目的并不在于要证明摇滚乐一定要表现那种苦闷和伤害,除苦闷外,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和情感。比如,人也会有幸福的感觉,但艺术并不是“我很苦闷!”或“我好幸福啊!”这样简单直接的东西,这不是艺术,艺术是一种创造,而且是一种事后的创造,首先要让那些苦闷或幸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起来,然后用音乐、图画或文字表达出来,从这一层面上看来,音乐可能是最适合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字适合表达想法,图画适合表达立体的东西。而且,摇滚乐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摇滚乐是唱出来的,这里涉及人的嗓音,而人的嗓音和人的表情是世界上最有表现力的东西。从一个人的嗓音中,我们听出很多东西,正如从一个人的表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看出他的惬意,看出他的痛苦、他的渴望。电影演员的声音和表情就有这种表现力。


所以,在摇滚乐中,很难说谁的嗓音好听,重要的是那种表现力,那种驾驭自己的声音的能力,那种与自己创作或演唱的歌曲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的能力。接下来几种男人的声音,对于他们自己的音乐来说,他们的声音就十分匹配。

女妖般的:

化石般的:

        阳刚而有男人味的:

        朴实无华、真挚的、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唱功的:

        真声和假声分不清的:

04

如何欣赏摇滚乐?

有时候,人们会时不时地想起一段音乐,去听一首歌,这首歌又会让人想起过去一段的时光,以及人们在这段时光中感受、体会到的一切东西。回忆,总是美好的。


有的人只是把摇滚乐当作背景音乐,有的人的注意力根本不放在或者很少放在背景音乐上。还有的人不太关注音乐本身,他们只听一种类型的摇滚乐,关注的是音乐的类型以及这种类型给人带来的身份认同感(亚文化群体),比如我们身边的金属党(蓝色牛仔裤、黑色体恤,纹身,长发)和朋克一族(鸡冠头等)。我已经过了这个年纪,我曾经是源自美国西雅图的“垃圾”音乐的忠实拥趸。


当然,这两种“欣赏”方式都是可以的(背景音乐和身份认同),但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歌曲上面,应该更为专心地去欣赏摇滚乐,我们可以躺在床上,戴个耳塞,张开自己的感官,认真地听摇滚乐,这就有了第三种欣赏方式——情绪的、感官的。


大多数人对于摇滚乐的体验是基于情绪(忧伤的、甜蜜的、温暖的)或官能上的(刺激的、劲爆的、冷酷的)。


这种感受式的欣赏的特点在于,你几乎不会去注意歌词,而是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听一首歌,关注的是歌曲带给你的感觉。一个简单的测试就是:你是否记住了大部分歌曲的歌词或者是否曾经想要去理解这些歌词到底在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


比如,要让听歌的人说出他们从音乐中得到的是什么,是很困难的……这是一种感官的、直觉的方式,包含着丰富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准确地传达,你会说:“对,就是这个感觉。”或者“这首歌听上去让人感到很温暖”或者“哇,这首歌让我真想喝个烂醉”(是有这样的歌,比如Tom Waits 《Time》)。

我们前面都在说感受,感受不一样很正常,但是,在涉及理解的时候,还是应该有标准答案的,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欣赏摇滚乐的另一个层次,那就是理解地欣赏。这种欣赏并不停留在感官阶段,而是会去寻找、分析关于某首歌的信息(一些人认为信息多了会妨碍听歌时的直觉体验,但是我却发现,信息越多,体验也越丰富)。


这样一来,我们对摇滚乐的欣赏可以形成一个大家族,家族的一头是背景音乐式的欣赏,另一头是严肃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既要当背景音乐,也应该具备严肃分析和研究的能力。(“直觉式的”或“分析式的”这两种方式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互相对立的,而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它们的互相补充能够提高我们对音乐的认知力、感受力和理解力。)


但是,艺术家的生平信息和创作时的心态和歌曲的联系并不一定很紧密,有的歌手可能只是听了一段别人的音乐或者看了一部电影,忽然有了一点灵感,就创作了一首歌;此外,摇滚乐的歌词晦涩难懂(尽管有的是清晰的),很多歌词要全部放在一起才能具备一些朦朦胧胧的意义,有的歌词甚至根本没有意义。


就拿《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为例吧。这首歌一般被解释为少年叛逆的颂歌,歌曲的MTV更是加强了这个味道。科本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首歌是关于他的朋友的,他说“我们仍然觉得我们似乎还是少年,因为我们不愿意服从人们希望我们作为成年人要服从的那些准则……它还具有某种少年反叛的主题”。后来科本又说:“整首歌是用彼此矛盾的观念构成的……它想要取笑那种来一场革命的思想。但这个思想是不错的。”


另一本书《Teen Spirit: The Stories Behind Every Nirvana Song》认为这首歌是“科本对意义和无意义的模糊探索”。


在《比天堂更重》一书中,科本的cross传记作者指出这首歌说的是科本和他的前女友Tobi Vail的关系。涅槃的鼓手Dave Grohl说这首歌没有传达出任何信息。科本只是找到一个词来填空,用一些词来押韵。


另外还有一段信息:科本的朋友Kathleen Hanna(暴女乐队riot grrrl“比基尼杀戮”,即Bikini Kill)的主唱,在科本的墙上喷了“Kurt Smells Like Teen Spirit”,这个女人的意思是:科本闻起来有一股Teen Spirit的味道,而“teen spirit”是一种外国人,特别是外国女人用的除臭剂,那时科本的女友,比基尼杀戮乐队的鼓手Tobi Vail正在使用。


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你们可以有自己的取舍,自己对这首歌的歌词的理解,前面已经有了几种解读。我个人觉得这首歌是关于自己和Tobi的关系的,至少作者偷偷表达或暗示的是他在与女朋友的两性关系中的地位。


关于曲子本身,我们也可以给出一则信息:

1994年,科本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说《smells like teen spirit》是想要用小妖精(The Pixies)乐队的风格写首歌。他很崇拜这个乐队:


我试图写出一首终极流行歌曲。基本上,我是试图抄袭小妖精乐队。我得承认这一点。当我第一次听到小妖精时,我和这个乐队是如此相投,以至于我应该成为该乐队的一员,或者至少是翻唱小妖精的某个乐队的一员。我们借用了他们对力度的感觉,先是柔和、安静,然后大声而沉重。


是的,如果我们在音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歌,确实是那种先是柔和、安静,然后爆发、刺耳、吵闹型的,这确实很像小妖精乐队的某些歌。

这首歌的独到之处在于鼓和贝斯的配合,以及电吉他弹出的两个单音作为伴奏和人声的配合。


我们已经从艺术家的生平、歌词和音乐三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了分析,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分析毫无意义,那也没事,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有这种分析的能力,但不必每首歌都进行这类分析。总之,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进行“理解地欣赏”。


文字编辑/肖芸

微信编辑/郭姝玥

感谢楼巍老师提供的讲座原稿。

点开阅读原文有老师附赠的摇滚乐歌曲音频,提取码为jcml。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