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黑嗓和戏精,《摇滚莫扎特》还有这些“别有用心”

2023-05-10 14:56:27

从演员接机到见面会到预演到正式开演一个礼拜,摇滚莫扎特自带“宇宙热圈”的霸气几乎横扫文广和魔都音乐剧圈。比较普遍的评论都是“我们看的大概不是音乐剧,是明星演唱会”。已经看过很多repo的大家肯定深有感触。其实这样的场面和编排是法语音乐剧的一大特色,叙事较弱,歌曲和舞美被更加放大,鼓励观众表达情绪。而每个主要演员都会有自己的单曲,部分甚至也是流行音乐榜单上的打榜热门。



除了明星流量带起的疯狂热度和歌曲本身的魅力,作为一部音乐剧,它同时也有很多创作者想要放在里面去表达的对于莫扎特这位神童的敬意,包括一些搞笑元素和并不多的台词,也暗含了一些莫扎特的野史传闻和伏笔。相信大家已经看了无数专注米flo航班nuno三百年的repo。


此文是笔者的一点私心,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在喜欢自家爱豆的同时,也能对创作者和剧本身多一点喜欢~




关于配乐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大佬分享的所有法扎里用到莫扎特本身作品的配乐list,其实不深究已经不明觉厉了。除了剧情需要,放这么多阿玛迪斯的音乐无疑是为了让整部剧多一些古典音乐的氛围,同时向这位早逝的神童致敬。


在整场开头红衣主教出场的那段沉重压抑的舞美部分,配乐就是莫扎特最终没有完成的绝笔《安魂曲》里的《Dies irae》(震怒之日/末日经)。把绝笔放在故事一开始演绎,创作者的目的已经很明显——预告走向末路的死亡。莫扎特少年成名,一生都可以说是高潮,同时一生也非常短暂。个人觉得这就像是某种冥冥之中的一种守恒的宿命,得到举世无双的才华,也需要付出同等代价。



而《安魂曲》第二次出现,已经到了莫扎特垂死之前创作安魂曲的时期,这个时候用的是《Lacrimosa》(痛哭之日),从历史上看,这个篇章莫扎特其实没有完成,他只写了八小节,就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所以这段乐曲的出现就感觉特别契合,让这个选段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同时又能强调出悲伤和遗憾。



另外,在法扎里做得比较妙的是歌曲和古典音乐的融合,这样的方式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加能够欣赏和接受古典乐。比如康斯坦斯第一次见莫扎特,无视她老妈在那里把莫扎特捧得和魔术师差不多,一个人埋头弹琴唱《小星星变奏曲》改编的《Ah!Vous dirais-je maman》,人家姑娘怀春但脸皮太薄,只能以歌传情,而且还是非常有深意滴传。(顺便歪楼,这次来的小康,坐在钢琴上晃腿的动作还是很可爱滴~)



另外还有萨列里和罗森博格第一次去听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排练,当时是莫扎特和小康的热恋期,也是创作欲和生活都达到一个顺心完美的时候,所以这部歌剧也是充满了自由和爱情的喜剧。比较有意思的是萨列里听的选段《悲伤已成为我的命运》是其中比较悲情的一首,和“喜剧”产生强烈对比,也和之后的《Le bien qui fait mal》有了很顺的衔接。如果有人看过84年电影版《莫扎特》,可能对这边更有共鸣,萨列里在见到莫扎特后,甚至开始憎恨上帝,觉得他将世界上所有和音乐相关的天赋都赐给了这个“混世魔王”,但这种情感又是又爱又恨,对天赋的爱和对命运的恨,和法扎里的禁忌般的舞蹈表达也很配。



还有一个笔者很喜欢的部分是学唱《魔笛》(Yamin嘛你们懂的),这是莫扎特完成的最后一部歌剧,也可能是创作最艰难的一部,那个时候莫扎特的生命已经开始倒数,而《魔笛》完成后仅用两天时间排练就被搬上舞台。这样仓促,所以朝臣和得势者用一种讽刺嘲笑的方式哼出这段旋律显得贴切,另一方面配合萨列里的《Victime de ma victoire》(胜利的牺牲者),又能感觉到双关。如果说历史上的萨列里为了自己的成功确实对莫扎特有过打压,有“美好的痛苦”加身的罪,那莫扎特成功的代价可能就是他违逆时代的张狂和太快结束的生命,他同样是某种意义上的“胜利的牺牲者”。



关于台词


法语音乐剧主攻舞台效果和歌曲,很多迷妹能唱的程度毫不逊色任何一首中文流行歌曲。法扎的台词不多,都是一言不合就开唱,但为数不多的台词里还是有很多小心思。


弄臣罗森博格在听《后宫诱逃》的时候,就用手杖戳着地板说过一句“Trop de note”(音符太多)。很多人可能是因为他的表现形式而笑,笔者也遇到过第一次看剧的观众摸不着头脑说为什么笑。其实这句话的评价在历史中确实出现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在欣赏完歌剧《费加洛的婚礼》后,成说过一句名言:“亲爱的莫扎特,我觉得这乐曲未免太美了,可是音符太多了。”笔者个人认为这里其实是表达一种绝对的权利和绝对的服从,而当时莫扎特的回复是“皇帝陛下,我认为不多不少,刚刚好。”足可见这个神童的自信和天赋,对他而言音乐是很早就储存在脑子里的一气呵成的东西,好像只要手握一只笔它们就会自然流淌到五线谱上。而这一幕在84年电影里同样出现,其实是对莫扎特抗争和叛逆的最好表现。

 


小米在唱完睡玫瑰后,有一段可作为上半场结束的台词,大致是宣布自己即将回归萨尔兹堡,并且绝不会屈服,会走到音乐尽头。推测这应该发生在1779年之后,其实也可以算一个伏笔和预告,在此之后,莫扎特彻底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同时开始了从少年走向成年的经历,包括恋爱和结婚。笔者觉得这句台词有点像分水岭,一方面表达出莫扎特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一方面又预示他曾经被人看为离经叛道的行为,现在是正式向权利和贵族发出了挑战,他要用音乐去堵住那些人的嘴巴。“在遭遇背叛与羞辱后,向在座各位致敬。”那是一种抬高下巴的骄傲的反讽。

 


笔者一直觉得莫扎特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天赋异禀,还在于一种类似赤子之心的性格和心态,他早年一直都在父亲的庇佑下成长,所以之后一系列的叛逆和挑战权威,其实放到今天这个时代都可以看出某种“温室里的花朵”才会干的事情的意味。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波折,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自信和骄傲无限放大。而在整个剧最后,当有黑衣人邀请他写《安魂曲》的时候,他则悲剧地说,这可能是我命运的预告。与其说莫扎特死于任何医学可以解释的病痛,笔者更想把这想成某种心理暗示,因为他从来都不屈从命运,所以即便是死亡,他也要自己给自己定时。他的一生也像他的音乐一样,是完全遵循个人意志被创造出来的。“如果终有一死,我也要用笑,嘲讽时光,愚弄死亡。”

 


法扎能带着这样的卡司团来魔都,笔者真的非常兴奋(大概持续六个月之久),尤其是对米老师和flo,在前几次他国巡演都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这次能够再现原版现场,真的是且看且珍惜。撇开唱功技术这些来说,这次的版本其实回忆杀的成分更重,大家都带着各自的目的和滤镜在看戏。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能尽情享受,给新晋演员多一点不同诠释风格的理解,也给让这部剧变成“经典”的原版们多一些宽容。故事本身没变,它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却一直在变,我们只要纵情生活,活在当下就好。

 

 

*以上内容部分历史和音乐素材取自知乎和电影版《莫扎特传》,图片源自官摄和演员twitter。

非常谢谢前辈大佬们的分享和剖析,笔者观点仅属个人想法,求同存异,错误或不当之处多谢包容指教。


  

更多精彩

宇宙热圈《摇滚莫扎特》那些尖叫、鼓掌、冲台之类的事儿

《摇滚莫扎特》|梦一样的首场,是明媚的,是绚烂的,是燃烧不尽的炙热

《摇滚莫扎特》repo | 挑战玫瑰的芬芳

【又又专访】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班老师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内有超级彩蛋)

莫扎特是被萨列里害死的吗?他们还一起写过曲子呢!

米班见面会 | 真情大爆料!剧院屋顶已被掀翻……

老航班 | 萨列里的新手扮演者,音乐剧圈的老艺术家

 独家专访I 摇滚米开来:我想和FLO一起再疯狂一把

【gala首场repo】没来的你,错过了整个世界

【Mi&Flo】如果不免一死,就让我们以这种方式活到爆!


关注我

 查看往期连载精彩内容


喜欢公号,可以进入菜单栏打号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