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支萝莉女子组合看日本爵士乐发展水平

2023-05-10 14:56:27

爵士乐在日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氛围、乐迷数量不仅让国内爵士乐手和爱好者羡慕,在亚洲乃至欧美音乐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着自身特点和优渥土壤。就拿传奇的爵士俱乐部Blue Note Jazz Club来说,除了美国纽约总店外,只在意大利开了一家米兰分店(北京的新店也是去年才落地),在日本,却拥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家分店,比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要重视,爵士乐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普及度和推崇度可窥一斑。



以下引用知乎作者冬冬对日本爵士乐发展的文字描述。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民众对爵士乐及其衍生文化的接受是从19世纪中叶以来步步渐进的结果,历经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重要时期:

1853年,著名的“黑船事件",为日本带来了”明治维新“,也为日本带来了第一支铜管乐队。

这是日本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之后的30-40年间,基督传教士相继来日本传教,与此同时,日本学校逐渐开始教授西洋音乐课程,明治时期的全盘欧化政策也使得西洋乐器、音乐理论和音乐标记方式广为人知,可以说铜管乐队、音乐教育是日本爵士乐消费人群形成的基础(可以看矢口史靖导演的电影「Swing Girls」,从某一角度反映了日本爵士的音乐教育基础)。

 

大正期间(1912-1926),脱亚入欧的国家思维下,舞厅文化盛行,爵士成为日本时髦生活的一部分。

爵士乐一词,真正被日本民众接受是大正时期。在尽管在1912年,日本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爵士乐队——Hatano Jazz Band,但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奢侈拜金思潮盛行,诞生了菲兹杰拉德笔下的”爵士时代(Jazz Age)“,以新奥尔良为代表,爵士乐得以飞速发展。

到1926年,爵士音乐,准确地说是极具舞蹈性的摇摆乐,作为美国文化的附属物,被打上了精英阶层的标签,与美国电影、时装一道,成为日本时髦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但真正推动爵士乐的是日本的舞厅文化,甚至出现了所谓taxi dancer的陪跳行业,黄皮肤的花花公子和享乐女郎越来越多,号称“日本芝加哥”的大阪,成为这轮风暴的中心,最高一年新开了50家舞厅。由于曲目质量、长短与舞者、舞厅收入有直接联系,负责演奏的爵士大乐队的地位空前高涨。

在昭和初期(1929年前后),日本建立了本土唱片业体系,催生了更多的乐队,同时,剧院、音乐厅等产业设施也相继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著名导演沟口健二(他妻子早年就是从大阪舞厅的taxi dancer出身)同年导演的「东京进行曲」原声带成为日本唱片工业线的第一个产品,叫好又叫座。其中电影主题曲有一句歌词写道:“随爵士乐起舞,把酒欢饮到天明”,这是当时日本民众的真实写照,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西洋舶来品之一——爵士乐在1930年左右,已经被日本人普遍接受。爵士乐,成为在那个时代东京银座和赤坂、大阪道顿堀和神户的舞厅找乐子听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代的上海滩,舞厅文化也蔚然成风。据1928 年《上海指南》记录,当时上海有大中华、巴黎、桃花宫、远东、爵禄( 西藏路)、月宫、凤凰、大东、东亚、新新(南京路)、嫦娥(天主堂街)等十多家舞厅,大部分集中在今西藏路、南京路、四川路一带。但不同于日本的本土化,在上海舞厅里,只有菲律宾人和一些西方人偶尔会演奏一些摇摆乐,没有国人参与的上海早期爵士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留下昙花一现的历史背影。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爵士乐才在上海找到了生存的间隙。

其实在1936年,,明文禁止舞厅、想扼制欧美音乐、奢侈品等欧美元素的传播,但由于live house、 78rpm黑胶唱片的兴起,禁令形同虚设。那个时候,Gene Krupa、Louis Armstrong、Oscar Peterson等音乐人来日本演出人气爆棚,爵士已经融入日本社会的血液。至于1950年代后,美国进驻战败国日本,开展了类似文化移植的“输入式革命”,以及日本输出自己的爵士音乐和音乐人,那是后话,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欢迎关注中华管乐网(www.cnbrass.com)微信公众号,可获取最新国内外管乐资讯和精品音乐内容。

不定期推送的精品音乐内容公众号

微信ID:cnbrass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