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不,美国有爵士乐

2023-05-10 14:56:27

几年前,我在北京住了几年。有点爵士乐背景的我听说北京有爵士乐酒吧,马上就去打听到后海万宁桥边一个叫“东岸爵士吧”。听过之后就觉得是原汁原味的爵士乐,乐队(就是本地的伴奏团加上特约来宾钢琴或萨克斯风乐手),气氛颇像纽约的小型爵士乐酒吧,非常不错。后来带学生去上海,安排活动时又得知有一个JZ Bar,时常有位叫赵可的歌手演出。赵可还给我们团现场展示,既演出又介绍中国的爵士乐史和他自己的音乐生涯。这样我慢慢了解到,爵士乐听众在中国当代的兴起与发展。其实我一直感觉爵士乐在中国有着无穷发展的潜力,虽然自己不是音乐家,也乐见中国爵士乐的进一步扩张。

什么叫爵士乐?从乐团的形成来说(自然不一定),但一个经典的爵士乐小乐队必备鼓手、贝斯吉他或低音大提琴、吉他、钢琴(为了提供伴奏的节奏与和弦结构)以及萨克斯风、小号、大号、单簧管和一个或几个旋律(绝不是“主旋律”)的歌手。另外,还有二十世纪后期盛行的“大乐队”(big band)的类型,即在上述基础上增添四五位小号手、四个大号、四到五个萨克斯风,产生出非常雄伟的“声音墙”。这种乐团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制造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主要类型之一。在摇滚乐、电音等尚未出现之前,这种乐团活跃于舞厅,在广播电视以及好莱坞电影里奏出几十年的经典歌曲、舞蹈的配乐。可能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对爵士乐的误解。此误解甚至在像“中国好声音”的各种歌唱比赛节目出现。有歌手在“爵士乐”的旗帜下现声,他们往往是很有才华,声音优美的歌手,而且在爵士乐中找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但是对他们来说,包括他们的老师、节目制造组、主持人和特约贵宾,似乎都缺少对爵士乐的本质的基本认识。在他们看来,所谓爵士乐和乡村音乐,R&B,嘻哈一样是流行音乐的一种特定的风格,是一种唱法,是可以背诵的、临摹的。其实这个误解可以理解,因为它涉及到中美文化间一些深刻的很微妙的差别。

美国上世纪最受欢迎的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

世界上不少人认为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美国烹调只不过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而且披萨饼也不是美国人的发明)。美国创造的是好莱坞电影和流行音乐,而这一切都是谋利的产品。虽然有些夸张,可这个看法并非缺乏根据。让创作和精神上的东西产品化,越来越高效地制造出来在全球上推广,确实是美国的特长之一。但对我而言,这些不是美国最有价值,最独特的文化特性。从音乐的角度看,蓝调乐、乡村、摇滚、R&B等,全都是由爵士乐演变而来。爵士乐并非这一切的源头,那应该归于非洲裔早期当奴隶时唱的圣歌和民歌,包括经他们改良的纯民间的创作。

这种音乐在根本上是一种文化混合:非洲不同文化本身有很丰富的音乐遗产,其明显特点之一是复杂又多层(polyrhythmic)和切分音的节拍,这是西方音乐从未有的传统。再加上美国自从独立之前主流的各新教派礼拜时唱的圣歌,提供了欧洲音乐史上的丰富旋律,内容上配以切身痛苦的感情主题。此两种因素的结合给原本淡雅稳重的圣歌增添了动荡、更多样的感情色彩;它既会控诉又能抚慰人心,而且让歌者歌唱时忍不住摇摆身子,以彻底抒发激动的感情,这为美国和世界现代音乐史增添了一种具有无穷感染力,丰富多彩影响力的门类。所以蓝调(可以说是非宗教的“福音圣歌”),诉说着爱情失败的痛苦、普通人所遭遇的人生挑战,打好了后来的乡村音乐(从人生观和题材上)和摇滚乐(从节拍和感染力/肉体的乐趣上)的坚实基础。

美国史上专辑销量最高的摇滚乐队:老鹰乐队(Eagles)

这原先是美国黑人自己的音乐,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创意表现并不是为了和他者及权威分享。他的价值取决于美国黑人的经验、他们的乐趣和需求。后来它的影响才扩展到音乐和社会的全面。这种音乐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一种颠覆性的角色:原先是贫穷的、没有权利和缺乏正规的教育的人群,而早期乐手和乐队反而被称为“公爵”、“王”、“教授”等,把丰富的音乐经验和才华想成“学问”。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对主流和上层社会的一种创意的对抗。这也可能是Jazz翻成中文是“爵士乐”的原因之一。其实Jazz本身是英语俚语,意思很多样,它在不同场合可以是“不必要的粉饰”、“东西”、“(使人)兴奋、高兴”,甚至“”的意思。把最通俗的东西给与高雅的价值和意味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游戏,它建立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早期很多杰出的乐手确实有贵族的气质,而其他乐手和观众确实敬佩他们的知识,虽然他们通常不会阅读乐谱。

20世纪初同时出现的主要是在新奥尔良流行的迪克西兰(Dixieland),这才具备爵士乐的必要条件——即兴演奏。戴夫 布鲁贝克(Dave Brubeck, 1920-2012)说过,“如果独奏者缺乏绝对自由,那就不是爵士乐了。”在这些美国特色的音乐类型发展过程中,逐渐涌现越来越多别具才华的钢琴乐手、歌手,以及黑管、小号、大号等乐器的高手。他们本身会成为表演的焦点,虽然不一定有歌手在唱。这主要是伴奏跳舞的音乐,也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他们奏的歌多数是听众很熟悉的流行歌曲,但他们演奏的方式才体现了爵士乐的本质:即兴表演。比如说,他们奏一首“盆地街蓝调”(Basin Street Blues)或“我有节奏”(I’ve Got Rhythm)的经典歌,然后在伴奏组(rhythm section)即鼓手、钢琴、贝斯等继续回放和弦结构的基础上,不同的乐手(小号、小提琴、歌手,包括所有伴奏乐器在内)都会陆续来一回“独奏”solo,合着和弦结构即兴创作出他们自己的旋律。

因此,爵士乐迅速形成了“乐手之乐”的美誉,因为高手最了不起的独奏,有经验的乐手和爵士乐迷要比大众更懂得欣赏。其实这些特点我看还有点类似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昆曲、越剧等。京剧的票友主要去观演员而非看戏目,表演展现的不是剧作的艺术而是演员的本事:他嗓子如何、动作和舞蹈有无完全进入状态。我不知道的是,这些演员在唱戏时有无临时改曲子(即兴演唱)的自由?大部分爵士乐独奏的自由是受限制的:即兴演奏,如你的调与歌的和弦不合,就不好听(除了一些高手的绝招外)。唯一例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自由爵士乐”(free jazz)—整个乐队从头到尾都是即兴“合奏”,互相听着奏下去,连伴奏都没有谱,何时结束也无提前的计划。当然这种自由爵士乐非高手不宜演奏,而且其听众比较受限,它算是彻底的先锋音乐或简直被看成噪音。有意思的是,高超的自由爵士乐还是有他的规律,听众会听出音乐的东西,也能欣赏到很了不起的时段。关键是这些成就是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结构、组织或计划的情况下得以完成,完全依靠乐手的配合,考验每个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和他们几位乐手的默契。读者至此或许多少明白爵士乐的精髓,有别于“好声音”的音乐风格和唱法概念了。

演绎低调摇滚震撼的美国乐队:林肯公园(Linkin Park)

我想展开爵士乐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我成长的地方,美国北部的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市,我上学的年代里,音乐教育非常发达。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当时读初中的三哥已经在学校里开始学吹小号,不久我也开始学一种易学的叫flutophone的塑料竖笛。这是为了学会乐谱和开始尝试接触音乐。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可以选择正式的乐器来学习。我开始想吹圆号(french horn),因为我喜欢它的声音,但后来得知这种号比较贵,再说圆号也比较难学,最后还是选了和三哥一样的小号。恰好我的小学乐队老师是一名老小号手,让我很喜欢学。除了学校乐队之外,我们双城(Twin Cities,即在密西西比河上流两岸相望的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后者是州府)在城里和乡下都举办音乐夏令营,还有儿童和青年交响乐团的组织,所以喜欢音乐的孩子不只是可以全年学习,而且也不乏露天演奏的机会。我们城市和整个明尼苏达州还出了一些音乐家——民歌和摇滚大将鲍勃 迪伦是明尼苏达州北部出生(我母亲老家,以北欧移民为主)而他没成名之前在明尼苏达大学校园边上的音乐酒吧开始发展。一年前不幸早逝的Prince(太子)也是我们明尼阿波利斯人,在当地公立高中学上学,和我吹小号的三哥同岁。

当我上高中(也是公立高中)前后,我们双子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有自己个性的另类摇滚的基地,涌现了非常有力度的摇滚乐队,包括Husker Du,The Replacements,The Suburbs,Curtiss A,和Soul Asylum。Soul Asylum的创始人和主唱David Pirner是我从初中学开始的好朋友,我们还都跟我三哥的小号老师(也是爵士乐手)上了小号课。记得我们高中毕业后,我有一年夏天和他合住,我们经常会做一些音乐尝试,还自己录制了两个录音带。就是那个时候他写了他们最有名的歌Runaway Train(刹不住的火车)。记得他当年还单独拿了吉他唱了一遍,为了听取我的意见。这首歌比大家预想的流行,几年后在美国的电梯、超市里的广播上都听到了,最后连在中国的电视上看VH1的音乐节目也有它的MTV。我说这些不是为自己老家吹牛,而是要说明我们那里本来有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所举例子虽然都算是摇滚乐,但也都足以说明存在相当数量有才华的爵士乐手在公立学校和社区大学从事音乐教育。

R.E.M乐队曾代表美国地下音乐的最高水平

学校和夏令营主要乐队是concert band,也就是没有小提琴、大提琴、贝斯等弦乐器的交响乐团,只有管乐器和伴奏打击乐器。双城地区儿童青年交响乐团是校外的(课余的)非谋利组织,包括多个不同等级和类型的乐团在内。我上初中和高中时参加了最基本的爱乐团。而我三哥上了高中后就进入了学校的爵士乐团stage band。他本来很迷爵士乐,而且他早下了决心以小号和职业的爵士乐手为终身职业。我和他有六年合住一间卧室,所以他的音乐品味和对未来的憧憬对我影响颇大,我也想吹爵士乐了。记得那年去参加乡下的“箭头”音乐夏令营(Arrowhead Music Camp),分团前大家要经过试听(给老师演奏未曾见过的乐谱)。我演奏之后被分到了大乐队。但我本来想加入档次最高的爵士乐小乐队,所以颇有些受挫。音乐项目主任特别把我找来在外面一个长凳上聊天,他给我讲,你吹得很好,但是你还很年轻,你要吹好爵士乐得先打好音乐的基本功和基本知识。

其实后来几年我有不少机会参加爵士乐团,发现他说得很对,不能因为你觉得爵士乐更酷或者觉得更好听,就直接去学它。爵士乐这一方面算是一种更高级的音乐,和别的类型很不一样。我并不是说在我们那一代同学中爵士乐是最受欢迎的,反而它已经显得老套了。大部分同学喜欢的是摇滚乐、R&B和最畅销的流行音乐。再进一步就是刚刚开始崛起的另类音乐和朋克摇滚。在这样的情况下,爵士乐已经从以前的流行音乐滑落到比较边缘的或是需要特殊趣味受众的音乐类型了。但同时,那个年代、那个氛围里的音乐小群体,在培养着彼此特殊品味,和多元的音乐兴趣。更重要的是爵士乐是听得越多收获越大的一种音乐;这就是爵士乐的知识。这种知识或学问不全是从书籍得来的,而主要是通过排练、演奏经验的积累和对前辈乐手高超的贡献的认识和欣赏而受益。因此也变成了当时音乐教育的顶端。不少音乐老师自己是当地的爵士乐手。我们学校的乐队老师和教我们乐器的私人老师都会给我们传递对爵士乐的知识。

被认为缩短了爵士乐与流行乐距离的诺拉·琼斯(Norah Jones,曾获格莱美奖


这种知识为什么重要?为什么爵士乐要有学问?这又回到了即兴演奏的话题上了。“没有绝对自由就不是爵士乐了”。当你在大乐团或小乐团里吹爵士乐,迟早会轮到你即兴独奏的时候。你对经常排练的歌曲的调子、旋律都很熟悉,但是光靠这个,再准确,再“安全”都不会太成功的。即兴演奏——爵士乐的精髓——需要训练,需要知识、经验和才华,也需要你倾听你的队友,才能吹即兴独奏。即兴的创作、表演都有点让新手害怕:即兴不是随便乱吹,歌曲还是要有规律的,和弦结构要求乐手做适当的选择,不同乐手的选择都不一样。

音乐教育不应该都是拉小提琴、弹钢琴准备去参加国际比赛,如同教育本身也不该全是死记硬背,准备考试,而应该培养创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一样。它也应该鼓励学生探索各种乐器,尝试作曲,而教育的目的更需像球队的体育教育:学生的创意表现和合作能力的结合。我们在上小学时能身受这样不成文的教育的价值无法估量,这与交响乐团的严守“脚本”的教育完全不同。他训练你灵活地随机应变,不断创新。

我想音乐教育对个人和整个社会之间的有效运作、稳当发展都有相当的收益。创意是爵士乐,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特性,所以爵士乐教育也不乏培养创新能力。把这些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爵士乐培养出来的独特的原则和技能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些要素,包括创意、个性和独立思考、实际知识(不是书上知识)的优越性、对有实际成就的人(高手)的虚心而无视种族或社会背景的欣赏、对各种影响的吸收和使用能力。“民主”这个词用起来经常很空洞,但是我觉得在美国社会里这些特点代表它更具体的含义。这些技能也可以在商业、社会生活、教育和学术界,或任何的生活或工作范围里得以发挥,所以虽然美国社会文化有这些因素不是全因有爵士乐,但爵士乐是它们在艺术界的表现,是引发他们的既有效也有趣的方法。

2017年4月17日弗大夏村

(本文摘自《花城》2017年第4期,原文标题:爵士乐、教育和美国文化,感谢《花城》杂志授权发布,为方便读者阅读,凤凰文化对文章内容做了部分删减。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