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史以来最最最……最最最伟大的摇滚电影

2023-05-10 14:56:27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本文是虹膜翻译组出品。希望加入虹膜翻译组请发信至whitevivi@qq.com


作者:罗杰·伊伯特

翻译:Ada

校对:TranceTree


1978年,摇滚歌剧《平克·弗洛伊德:迷墙》("Pink Floyd: The Wall")首播,正逢严肃摇滚的时代。此时披头士(Beatles)、滚石(Stones)录制了一些独立单曲,最多是主题专辑;谁人(The Who)分别于1969年、1973年出品了《Tommy》、《四重人格》("Quadrophenia")。


大卫·鲍伊、创世纪(Genesis)紧随其后,最终《平克·弗洛伊德:迷墙》给这个章节画上了句号。




《迷墙》没有太多「听」的乐趣,一些观众甚至觉得也没太多「看」的乐趣,然而这部1982年的作品无疑是所有严肃的摇滚虚构类电影里最优秀的。


而今在这个越来越谨小慎微的年代再来观看,它比我当年在戛纳初看时显得更加大胆。


当时,艾伦·帕克这位有意广泛涉猎不同题材的导演,,制作出这部本质上具备实验性的独立电影。




该片把奇诡有力的动画与穿越记忆与幻觉的超现实旅行结合在一起,这些记忆与幻觉属于一位嗑药过量的摇滚明星,电影由此触及性、核裁军、战争创痛、儿时被遗弃的感受、男主人公面对女性的极度不安感,以及一位摇滚明星山穷水尽时的生活方式。


唯独没有描绘的恰是摇滚演出。




电影里有乐迷骨肉皮(groupies)、豪车、私人经理,却没有真实的演唱会场景;或许有,。


、,他倒更像是不列颠内部由奥斯瓦德·莫斯利领导的国社党人的幻想。


《平克·弗洛伊德:迷墙》几乎全由乐队主唱——理智、自我剖析、时而扭曲的罗杰﹒沃特斯一人写就。主角叫做平克,由鲍勃·戈尔多夫饰演,在所有人里,没有人比他更不像平克,演职员表里讲他是「被引介的」。


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频繁地出现在银幕上,经历了严酷的场景,有时甚至开口唱歌,虽然这不是表演类影片,而是一部本质上长达95分钟的音乐录像。




片中戈尔多夫变换了好几个标准摇滚明星造型,都与其他名人相似:大背头的性之神、充满吸引力的男性领袖、焦虑的神经质、形容枯槁的。


在最痛苦难耐的场景里,他剃光了全身体毛,血腥地重演了斯科塞斯的著名短片《剃须记》("The Big Shave")。


在另一个场景里他毁掉了一个酒店房间,想必他仔细研究过《公民凯恩》中房间如何被破坏。


场景中包括一个受惊的骨肉皮(珍妮·赖特饰),她在房间里四处逃窜、蜷缩在家具背后,却并未直接逃进过道,令人费解。更骇人的是平克差点儿用酒瓶和一件家具砸到她,他却似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她在那儿。




在先前的描绘中,这个女孩十分关心他,而且相当甜美。这一点把她和片中其它女性区分开来。


比如平克的母亲,被丈夫死于战场的事实压垮,以致于对儿子溺爱专制;还有平克的妻子,因为他行尸走肉般隔绝于生活而疏远了他,最终投入了反战演说家的怀抱,同一位懂得在意些什么的男人私通了。


以上至少是具有辨识度的女性,而片中最怪异可怖的女性形象是由斯卡夫的动画塑造的。


这是如此具有妇科学特征的一朵花,估计乔治亚·欧姬芙(译注:美国女画家,善画花卉)都会被惊骇到。她引诱一朵雄性花,他,劫掠他,最终吞噬了他。大概她反映了平克的阉割恐惧。




斯卡夫的强行扭曲让这朵花发生了令人不安的变形,从一只鸽子到尖唳的鹰再到军用飞机,地貌被摧毁了,墙体和踢着正步的铁锤从地面列行而过。


如你所见,我没有在描述我们料想中的音乐片。它是对沃特斯的绝望进行大胆、冷酷的视觉化。该片整合了能与英国观众产生共鸣的主题——一个被一帮严厉、古怪校长管制的教育系统。全剧最有名的一首歌成为了最佳场景。


帕克将《墙上的另一块砖》("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形象化,一批学生被放在传送带上送向剁刀,并被压制成绞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原来的面貌消失在空白的面具背后,。




传递的信息是:教育培养了一群无脑生物,不是适合当炮灰,。我猜想沃特斯一定不待见校友聚会。


叙事是存在的,虽然《平克·弗洛伊德:迷墙》没有特别指出。片子暗示平克对父亲在战火之中的磨难有着切身感受,在过度保护下长大,无力维持婚姻,无法通过性放纵获得愉悦,最终在药物影响下因精神性紧张症而自身消解。


开场景象随后重现,暗示片中内容是平克位于酒店房间时发生在他的脑海,并且几乎占据了与电影相同的时长。


就这部电影而言,最佳观众会是那些了解电影制作技巧,留心导演风格,熟悉罗杰·沃特斯和平克·弗洛伊德的人。尽管我知道它有一批铁杆粉,却还是想象不出一个摇滚迷在首次观看时就很欣赏它。




片子启人忧虑、催人压抑、相当完善,制作它的人可没有什么欢喜。我记得艾伦﹒帕克当时多少有些古怪,、斯卡夫争执,觉得这部影片是「我创作生涯里最悲惨的经历之一」。


沃特斯本人的结论是:「我发现它太过于冲击感官,以致于作为一名观众,它无论如何没有给我一个融身其中的机会。」




影片这样艰难、痛苦、绝望,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位艺术家抽身之时都带着糟糕的情绪。为什么有人会想看它?或许因为对任何人来说,拍摄这样的题材,都不可能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既然它得到了严肃对待。


我相信沃特斯由他的蔑视驱动着写出了自己灵魂的阴暗面,对普遍意义的摇滚明星、尤其他自己,以及所有狂热受众的蔑视。




简而言之,他作为了一名艺术家而非演艺人在创作。艾伦·帕克爵士是个开朗的人,虽然不是没有脾气,没有什么显著迹象把这部影片与他的《追梦者》("The Commitments")、《名扬四海》("Fame")、《龙蛇小霸王》("Bugsy Malone")等作品联系在一起,甚至更沉重些的如《月落妇人心》("Shoot the Moon")和《天使的孩子》(Angela'sAshes")。




我不能说确实了解帕克,但花费在他身上的时间足以让我觉察到他并非天生会被这个题材吸引。


我相信,那些紧张与冲突造就了对这个题材来说最恰当的电影。不能强求它的制作者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我想起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声明实在深得我心:「一部电影要么表达影片制作的乐趣,要么表达影片制作的痛苦。对于它们之间的任何东西,我没有一点兴趣。」



往期精彩内容

1. 这部国产烂尾大片背后的奇葩故事,绝对让你重建三观

2. 这样有趣到极点的喜剧科幻片,现在真的没有了
3. 李安这部电影看过的人不多,但哪里比《断背山》《少年派》逊色 

编辑:小佳
irisfilm@qq.com
扫描二维码
下载虹膜付费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