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分家、不可撤销解散,如何拯救乐队模式过时?

2023-05-10 14:56:27


2018年1月5日,布衣乐队主唱和其他三位成员扯到台面上闹分家,为个名号争来抢去实在不好看,还让群众们吃了个开年大瓜。

滚圈新年第一瓜,布衣乐队闹分家!


2018年1月12日晚,不可撤销乐队在北京一场演出结束前,主唱吴文青树在舞台上宣布乐队正式解散。

而解散的背后原因,可能和布衣乐队如出一辙。



中国摇滚此前三十年,乐队主唱极力突出个人名声以单飞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比如最近上《歌手》,摩拳擦掌冲击歌王的前鲍家街43号乐队主唱;2015年上了央视《中国好歌曲》,最近在一波波巡演的前谣乐队主唱;比如2016年又新换了一波乐手的前木马乐队主唱;2017年花大价钱去欧罗巴录音、和大不列颠交响团合作专辑的前冷血动物乐队主唱。


滚堂读者关于某篇的留言


乐队形式的经营模式在全球独立音乐产业里已经经历了几十年时间,是一种利弊都格外明显的运营模式。


利在于,一个人往往很难精通各个乐器,乐队几个人共同创作,发挥各自才华和特长,常常互相碰撞出奇思妙想。此外很重要的是,正由于是共同创作,每个人都往乐队音乐里注入了自己的想法,往往各个乐手在现场演出时也能表现得更加精彩。

 

弊在于,都要有想法也难免常有分歧,单核心的乐队出现有乐手不服还能换乐手,最多就是撕撕B;双乐队核心或者多核心的乐队出现分歧往往走向乐队解散,各位老死难相往来。比如披头士乐队列侬和乔治两位大佬的分歧让地球上最伟大的乐队土崩瓦解;八十年代Roger Waters与David Gilmour矛盾激化让Pink Floyd名存实亡;曾经的枪花乐队,Slash和Rose闹掰让九亿少女梦碎(不是);曼城的加拉格兄弟多年恋人终成仇敌(更不是)。



而当今世界,成立多年仍大获成功的乐队,比如U2、酷玩,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主唱一人完全掌握决定权的乐队。这种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商业化乐队运营路径,但离最理想化的乐队精神好像又远了点。

 

把乐队交给规模化的唱片公司下属的成熟厂牌打理是很多成功乐队的选择。很少有唱片公司不想要乐队唱片版权的,而成名前的乐队往往又在商业谈判中各方面处于弱势,又不得不依赖于唱片公司,往往最后即使乐队成功了,钱也挣了,版权依然不在自己手里,比如披头士、比如告了自己老东家EMI的Pink Floyd等等,同样不胜枚举。

 

近些年欧美世界关于乐队模式已经过时、落后的说法不绝于耳、甚嚣尘上。但实际上欧美的成功乐队也都在和大的唱片公司旗下厂牌不断探索更加合适乐队的合作模式、运作方式。而国内滚圈开年的两大瓜,也不得不让人思考,国内独立乐队的运营,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优化,往前走一步了。

 

而到今日,要谈国内独立音乐的运营就绕不开李志及其团队。如果说2009年《F》、2014年《1701》、2016年的《在每》,三张乐队集体创作专辑的成功是乐队人才之优,那仅是近三四年的几轮巡演、欧拉开业、跨年门票防黄牛实名制、叁叁肆计划,每一次动作的高水准稳定发挥则无法不归因于制度之优。

 


我丝毫不怀疑李志模式正因其制度化,所以绝对是可批量推广的,迟斌(李志经纪人)也说过李志绝对是可复制的。但至今仍然却没有没有一个试图复制的乐队案例,供大家看到这种可能性的实际操作。


不过地下音乐这个圈子看似由一群想法活跃开放的年轻人组成,实则由于经济上相对贫瘠,向来对商业制度的前进有着极高的警惕和保守。也曾听过某老牌独立厂牌负责人表达对李志团队模式的不屑,不认可其模式比较现下大多数的国内厂牌与乐队模式有何优越处。 


去年末和一位香港文艺圈的读书人朋友他来广州看演唱会我去出差,我们第一次见了面。因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介绍,想让我了解他在香港做的一个公益文化项目,叫“抢耳音乐厂牌计划”。


一开始听说他们要做乐队甄选、厂牌工作坊、产业论坛、展演,我误以为他们要做一个小型的港版“影响城市之声”。 原版都越做越雨点小,在香港这块土壤上做这样务虚宏大的东西能走多远我险些要为他们感到不乐观。 


听完才发现他们的重点和出发点其实是做厂牌工作坊那个部分,而那个部分的重点又在给一个音乐人/乐队为自己DIY一个中小型厂牌的能力。教你音乐上如何更成熟地制作、宣发,收入上版税如何运作,现场方面各处巡演的不同生态与渠道。



当你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乐队学会这一套成熟、有体系的个人厂牌模式之后,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像李志一样的“音乐个体户”,也可以带着这些知识更保护自身利益地、更商业文明地去和唱片公司旗下的大厂牌去谈判、合作。


而国际产业论坛、展演、音乐节更像是这个厂牌工作坊的名家讲座和实习教学部分。 


“抢耳音乐厂牌计划”意图不断授予更多独立音乐人的“渔”和李志模式是不是有很多共通之处?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志就在他们讲者名单的第一位。 



而这个在香港政府文化单位资助下的公益音乐项目在经过两年后,“抢耳”创始人即我见到的那位朋友,不想让它再局限于香港本土,无论是活动地域还是参与的音乐人/乐队。


这多少是让人真心欣喜的,将至少有一批内地青年和香港青年有更深地互相了解,还是在如何更专业玩摇滚的议题下,这可以说是很酷了!而这些两地独立音乐青年又将影响更多的两地青年有机会在摇滚乐的氛围下更轻松地去相互了解各自的群体。


而反观回来,我们文化建设的方向(手动微笑)注定了我们暂时不太可能有一个天降力量帮助这个市场上的独立乐队成熟化、专业化。而在这轮乐队模式是否过时的讨论背景下,市场上手握资本的公司、手握资源的厂牌,又将会做出什么?


相信自由的市场,至少还可以等待明天一切会更好一点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