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与瓦格纳音乐的结晶丨杨燕迪解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上)

2023-05-18 23:00:13

吕绍嘉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解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上)



杨老师,我当年听您讲课时,记得您提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您不太喜欢色彩过于斑斓、道具过于复杂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舞台处理方式,您觉得这部戏应该更偏单色和抽象。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巴伦博伊姆/1983)



如果只挑一部戏来代表瓦格纳,那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是公认的看法,并不是我独创,在学界和音乐界都有共识,因为这部戏最彻底地代表了瓦格纳风格最精粹的方面。他的哲学、思想、音乐风格及其演化,这部戏都可以说处在一个最最关键的阶段。通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他的风格彻底走向成熟。 

或者说走向瓦格纳式的风格。 



对。为什么我比较喜欢抽象单纯的调子来处理这个戏呢?因为我觉得这部戏非常集中,几乎没有任何外在的多余的东西。一般公认(瓦格纳自己也这么称呼此剧),这部戏就是一个动作——因爱而死。它没有很多的故事内容,它所有的动作都集中在内心,完全是关于内心动作、心理动作的戏。它讲了一个很抽象的故事,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最后欲罢不能,唯一的解脱是走向死亡,在死亡中获得人生的超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给我们带来一种高度抽象和神秘主义的体验。我看过一些该剧的制作,总的来说,我不太喜欢非常写实、色彩很多样的处理,我觉得不符合这部戏的本质。这部戏还是以比较抽象、单色调和比较集中的概念来处理较为合适。 

换句话说,从较为哲学的、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这部戏,或许更好一些? 

对。 

比尔伊特·尼尔森演唱《爱之死》,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但从音乐本身来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半音和声体系达到巅峰的作品,甚至我记得杨立青老师的书上说,“特里斯坦和弦”代表着二十世纪的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讲,有的制作用“色彩斑斓”的方式来处理,是否对应了音乐上的层面呢? 

这要看你怎么来理解了。这部戏是彻头彻尾非常浪漫主义的,充满了炽热的爱情,甚至可以说表达了无穷无尽的欲望、,非常感官性。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是一部很丰满的戏,它的内部和声、半音化,到阻碍终止,很难获得解决,以及走到高潮后,欲罢不能的势头,都非常符合这一技法本身:它不断出现紧张,不断要解决,但解决总没有回到主调上,所以它走到了无调性的边缘。技法本身非常符合全剧的意念,应该说这是一个奇迹——从头至尾居然如此统一干净,而且契合它的哲学意念、戏剧动作和音乐技法,可以说彻头彻尾浑然一体,哪怕在瓦格纳的歌剧中,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它代表了瓦格纳的精华,这是完全准确的。如果我们只能推荐一部戏进入瓦格纳,理所当然一定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毫无疑问! 



但这个“进入”要花很长时间,因为这部戏本身不仅时间长,而且理解它也要花相当多时间。您刚才已经提到它的哲学意义,实际上,这部戏和一个重要的哲学家有关,就是叔本华。瓦格纳实际上受叔本华的影响非常之大,在这部戏里,我们怎么看叔本华对他的影响? 

应该这样说,瓦格纳本身很具有哲学头脑,他一直认真深刻地思索人生命题。在他接触到叔本华之前,在他的《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中,已经显示出他作为德国人对观念戏剧的喜爱。他的戏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表达哲学意念。有一个意念贯穿瓦格纳一生:人生怎样通过救赎来获得自由。从《漂泊的荷兰人》直到《罗恩格林》这些早期歌剧中都是这样,先是有某种诱惑,然后通过对诱惑和世俗的抵御,以及女性或是理念的拯救,最后获得人生的启迪和自由。这是贯穿瓦格纳一生的命题。然后,他就在这种命题的支配下,读到了叔本华,,1854年,通过朋友介绍,读到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是叔本华在十九世纪初写的一本著作,出版的时候不出名,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它开始在知识界和文化界流传,影响逐步扩大。瓦格纳也就在这个时候接触到了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的主题和瓦格纳一生关注的命题非常契合,所以他狂热地觉得这本书把他想说的表达了出来。 



叔本华对瓦格纳的后半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叔本华哲学的根本概念是——世界是由无理性的欲望支配的,人如果要获得自由,就要打破无理性的欲望。而且叔本华受到了东方的影响,也就是弃绝尘世,他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苦难。为什么有苦难?因为你不断有欲望,而且得不到满足。你要破解这个怪圈,就要弃绝欲望,去破除它。 

而且在当时,瓦格纳弃绝欲望的方式也很极端,就是所谓的“爱之死”。 



当然可以有各种办法,但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正是通过这样的契合点。我们知道,整个故事的创作构思,和瓦格纳的个人经历直接相关,那就是他和一位有妇之夫魏森东克夫人的爱情。有趣的是,这次偷情与剧中的情节形成了平行的映照!到底是这部戏促成了他的爱情,还是爱情促成了这部戏,这已经是一个纠结不清的问题了。但无论如何,这部戏从非常个人化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叔本华的哲学,到最后,人间的爱情走向了弃绝、牺牲和死亡,实际上是对爱情的最后升华。这部戏不简单是一出爱情戏,它把爱情上升到人类存在的巅峰体验的高度,最后爱得死去活来,只有弃绝生命,才能够实现最高的神秘理念。 

而且在另外一个意义上,瓦格纳也极端认同叔本华,那就是叔本华本身对音乐的定位。在所有西方哲学家中,给予音乐以最高定位的哲学家就是叔本华。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在所有的艺术品种中,只有音乐是直接表达意志的,所以音乐是高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高艺术。 



这个概念是从叔本华开始的。 

本来在十八世纪的美学体系中,音乐是一个比较低级的艺术品种。因为音乐是没有概念的,是说不清楚的,这一点在十八世纪的古典美学看来是一个缺点。但到了十九世纪,这一点反而变成了巨大的优点,恰恰因为它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它有无限可能,反而能超越现实,最能表达世界的本质。这个概念和瓦格纳的思想也完全贴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叔本华极大地启发了瓦格纳,而瓦格纳则用他的音乐最好地诠释了叔本华。两者的最佳结晶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我们应该这样来认识这部戏。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音乐爱好者》 , 2013年第九期;往期钢琴家系列:1、布伦德尔自述丨“我并不认为有什么成功秘诀,如果真有什么秘诀,我知道我并没有遵循它。” 2、法国钢琴外交家让•皮尔•阿蒙格丨他把“拉威尔”带到中国!3、我们找到的朱晓玫还是“钢琴隐者”吗?4、他是德慕斯的老师丨法国钢琴家伊夫斯·奈特(Yves Nat)5、把乐谱的内在涵义表达出来才有真正的价值丨鲁宾斯坦的以色列告别音乐会;6、钢琴家周广仁丨“ 我要让更多的人会弹琴!” 7、一份古尔达曾经销毁却幸运保存下来的莫扎特奏鸣曲全集录音;8、我听巴克豪斯弹勃拉姆斯《六首小品》(Op.118)丨他“虽然豪放,却倒也善于演绎这类轻巧的小曲儿。” 9、津迷水蛋听波格莱里奇丨他平和的外表下蕴含着烈火般的性情;10、在弹完这首肖邦圆舞曲后,李帕蒂倒在了钢琴上……11、古尔德拒绝受难的拯救,他所追求的完美,是带着枷锁的逍遥;12、钢琴家哈丝姬尔一生被疾病折磨,但是神圣的音乐是她最好的医生;13、从物质得到满足的时代已经过去?钢琴家波利尼说:“艺术的存在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即使它表面看起来没有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14、格鲁吉亚美女钢琴家卡蒂雅的《李斯特》;15、王羽佳2016演奏集锦丨纪录短片《钢琴家王羽佳的生活》;16、约瑟夫·霍夫曼丨学习一首钢琴曲的四种方法;17、傅聪丨“现在学音乐的人一天到晚听CD,容易先入为主,或因模仿而忘了追求音乐无穷的含义” 18、颜值远超肖邦的波兰钢琴家李谢茨基访谈丨“从事古典音乐这一行的好处”是什么? 19、李帕蒂最后的备课稿丨“音乐存在于我们的指间,它生活在我们所能赋予的一切之中。” 20、“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丨阿格里奇演奏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K.141 L.422)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