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漫游指南(序)

2023-05-10 14:56:27

爵 士 乐 漫 游 指 南



文 I 瑜珈熊 修订/素材/编辑 I 瑜珈熊/Liamaerd



什么是爵士?

为什么听爵士?

怎么听爵士?


一切源起于美国乐评人Kevin Whitehead的一本小书:『Why Jazz?A Concise Guid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Why Jazz》一书采用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问一答形式,内容上以干货立足,却又清胃润肺健脾补肾,极易消化吸收;风格上更不拖泥带水,并与沉闷枯燥划清界限。用本专题作者大宝的话说,此书 “思路清晰、三观正确、惜字如金,乃爵士写作之典范。入门甚好,过门再看,更有柳暗花明之感。


《爵士乐漫游指南》(暨‘蓝猫爵士三千问’)系列专题除了呈现Whitehead - 白头师对爵士乐深入浅出的剖析介绍,还会加入作者大宝的唱念做打和百家之言。在这趟爵士乐的旅程里,白头师是导游,大宝是地陪。我是做小广告的,希望这篇序言能忽悠更多的朋友和我们一起踏上旅程!



白头师的《问爵》一书是本系列专题的灯塔



-序-


“一个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卡尔•马克思、弗里得里希•恩格斯


“一个幽灵,爵士主义的幽灵,在亚非拉美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利用,现代音乐的一切势力,摇滚和流行、软机器和王若琳、严肃的先锋派和哗众取宠的选秀歌手,都联合起来了。”

—瑜•珈熊


你们一定知道这里是在玩笑。“神圣的利用”没有褒贬,“哗众取宠”的帽子也不敢随意扣在谁的头上,但这里总的大意不错。



我们为什么要听爵士乐?


白头师在书里也这样问。

当然,是因为好听,特别特别好听。什么?您觉得平时偶尔听到的爵士乐都很逊?那我不禁要怀疑您听到的爵士乐是否是加了引号的。爵士乐江湖之大,挂爵士卖 “爵士”、鱼龙混杂的情况数见不鲜。怎样的音乐算爵士,爵士都包含了些什么,爵士的边界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这趟旅程后您应该会有心里的答案。




回想自己的经历,我对爵士乐的好奇心最初是被Dizzy Gillespie的名曲“Night in Tunisia ”(“突尼斯一夜”;1946年Charlie Parker七重奏为Dial唱片所录版本)中松弛、模糊但又充满张力的节奏所勾起的:带有强烈律动感的贝司+吉他+钢琴单音线条,片刻后加入的错落鼓点,反复出现的萨克斯riff,以及斜地里窜出的小号旋律在曲子整体节奏中分据不同位置,乍听之下杂乱,但复合在一起流淌为更鲜活的律动。


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节奏竟也可以是朦胧的

旋律奏罢,众乐手突然都收住了声,仿佛在屏气凝神等待着什么。霎那间,Charlie Parker——爵士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诨名Bird——在他的中音萨克斯上迸发出一段穿透力极强的即兴吹奏,疾速的音簇划过寂静的夜空,为漆黑的夜带去火与热。炽热之中,节奏组(贝司、鼓和钢琴)重新发声,但律动已变:Vic McMillan沉稳地拨着“咚、咚、咚、咚”的行走贝司节奏(walking bass),Dodo Marmarosa用钢琴和弦在背景里涂抹不规则的色块,Roy Porter的军鼓与低音鼓重音则游走于节奏的缝隙之中,好像是在呼应Bird在萨克斯上云雀般的闪转腾挪,但又好像是在给他出难题,想看他如何接招……

对于当时的我,这一切都是团神秘的音云,虽然朦胧,但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想拨开云彩看清云后的风景。



这个1945年的五重奏现场,每位乐手都处于巅峰状态。其中的Night in Tunisia也比上面那版更加精彩。



什么是爵士乐?


自然生长出的事物总是难以被准确定义。爵士乐是有生命的,其生命越长、生命力越强、行迹越广、影响越深远,其身形面目也就越发朦胧。试把爵士乐想作一座丛林,种类繁多的树木好似形态各异的爵士流派,每颗树上错综的枝杈展现了同一流派下更细致的发展,而不同枝头上的片片树叶则代表一个个爵士乐手。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乍看起来一样,但实际片片不同;每片叶子有属于自己的形状、颜色、脉络,每个爵士乐手也有个人化的情感、性格、音乐理念;每片叶子看似孤立,但它们为枝杈相连,成长于同一枝头、汲取着来自同一枝干的养分,同一流派的不同乐手之所以风格相近也是因为受同一批前辈或同辈乐手、以及过往音乐潮流影响的结果;树干之下,泥土之中,根茎交错蔓延。丛林中树木的根也似爵士乐的根。



钢琴家/作曲家Mary Lou Williams 1979年画的一棵爵士树


爵士乐最常被泛泛地“定义”为早期主要由非裔美国人融合非洲与欧洲音乐因子而发展出的一种美国本土音乐,发源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New Orleans, Louisiana, USA],出现时间大约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爵士乐的根则要蔓延到比1900年更久远的时代。非洲与欧洲音乐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以及众多音乐风格在新奥尔良这个前法国-西班牙殖民地港口城市的交汇与融合,也如丛林泥土下的根一样,纵横交错,难以理清。一些看似简单的来自单一文化的影响中也许藏着多种文化的影子。丛林是个生态系统:除了树木外,还有藤蔓、灌木、树苗、鲜花、野果、动物、昆虫与微生物。外界的空气、阳光、雨水和土壤则为丛林中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爵士乐也是个生态系统。音乐风格发展过程的新陈代谢、物竞天择,与其它音乐文化间的吸纳交流,跟自然生态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爵士乐手、乐队领班、经纪人、乐评人、爵士俱乐部老板、唱片公司老板、制作人、音乐节组织者、爵士乐迷间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


提到“丛林”,插句题外话。爵士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编曲家/钢琴家/乐队领导者Duke Ellington在二十年代中期的音乐风格曾被称为“丛林音乐”(Jungle Music),这虽是宣传的噱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生动描摹了那时Duke乐队原始、野性、神秘的声响。六十年代初,Duke与另两位革新精神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伟大爵士音乐家贝司手Charles Mingus与鼓手Max Roach-一起,录制过一张名为《金钱丛林》(Money Jungle)的著名专辑。这三位音乐个性极强的乐手间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整张专辑充满了张力与美。




爵士乐手是怎么看待爵士乐的?


钢琴家Jimmy Rowles说爵士乐是“稍纵即逝的瞬间”;《纽约客》杂志资深乐评人Whitney Balliett则称之为“惊喜之声”。二者都强调了爵士乐的即兴属性。



爵士:“惊喜之声”


1980年,自由放克风(Free Funk)先驱、吉他手James Blood Ulmer在曲子里魔怔地念叨:“爵士是老师,放克是传教者-Jazz is the teacher. Funk is the preacher。” 十多年后的1993年,底特律Techno先驱Juan Atkins“采样”了这句话(或是巧合),也在唱片中宣称“Jazz Is The Teacher”。



James Blood Ulmer和Pierre Dørge的New Jungle Orchestra合演 "Jazz is the Teacher"


鼓手Arthur Taylor在1972年出版的乐手访谈集《音符与音调》(Notes and Tones)中,向众多受访乐手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爵士乐这个字眼”?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对象为清一色的非裔美国乐手。)



颇为易读的访谈集,难能可贵在访谈者是大家的好哥们Arthur Taylor


乐手的回应自然各不相同。多数乐手都对“jazz”被用来指代这种音乐表示遗憾,因为jazz脱胎于jass,而jass这个词早年在新奥尔良与等声色场所联系紧密(伟大乐手如Louis Armstrong、Jelly Roll Morton等早年没少在这些地方演奏)。随着爵士乐向北传播,jass一词在芝加哥演变为jazz,但粗鄙、淫秽的意味仍暗含其中。美国的爵士音乐家们对jazz一词的负面情绪还与一句美语俚语有关:“Don’t give me any of that jazz”,意为“别跟我胡扯”。一些黑人乐手更是认为jazz是白人强加给早期新奥尔良音乐的标签。虽然如此,爵士乐这个名称的广泛流传,使得大多数乐手还是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寓意欠佳的称谓。



1917年,爵士史上的第一支商业录音。注意乐队的名号是“Jass”,而不是Jazz。


八十年代末,由小号手Wynton Marsalis和乐评人Stanley Crouch领衔的爵士乐名门正派曾高举除奸旗帜对爵士乐六十年代以降的各奇门异派(包括走火入魔的前名门正派大佬Miles Davis等)进行围剿,继而引发各方吐槽谩骂大混战,这也早已成为爵士乐迷们的谈资。这场争论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2001年,美国PBS电视台播放了名导Ken Burns拍摄的10集系列纪录片《爵士乐》。Burns深受Marsalis和Crouch爵士史观影响,两人在片中也频频现身说法。很多人吐槽:Burns用了9集内容讲述爵士乐1917-1961年的故事,而1961-2001长达40年的发展只用一集就给打发了,并且这一集里的大部分篇幅还留给了以Marsalis为代表的幼狮帮(Young Lions) 。



Ken Burns导演的十集系列纪录片《Jazz》


对于爵士,我同意吉他手Bill Frisell的一句话:“我只是不喜欢为一个东西起的名字,它会有排斥其它事物的效果......词语总是小于你要用它们来描述的事物。对我来说,爵士乐是无限的。它一直都是关于某种神秘的东西,它一直在变化着。” (当然,你也可以说Frisell这说了等于没说......)


Bill Frisell自己的音乐常常跳出或游走于多种音乐风格或样式的边界之间



爵士乐也曾是大众音乐?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爵士乐作为流行音乐的地位不可动摇。随着四十年代中期起比波普(bebop)爵士运动宣告爵士乐由娱乐性的流行音乐向严肃性的艺术音乐转变,爵士乐的听众群和商业影响力便一直在萎缩,待到六十年代摇滚乐爆发,爵士乐更是退出了大众视线,彻底演变为小众音乐。然而,爵士乐的幽灵散布到了世界各地,并一直对各种新音乐风格的孵育、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灵魂、放克、R&B、嘻哈、波萨诺瓦、电子舞曲、摇滚、自由即兴、实验音乐、当代古典乐……都从爵士乐的枝干花蕊中汲取了大量养分。(我的文首引言也由此而来)



1948年,纽约爵士乐地标52街(52nd Street)逐渐没落。图中右侧的3 Deuces俱乐部公告牌上还能看到Erroll Garner等爵士音乐家的名字,但同年的《时代周刊》已然宣告了52街作为爵士乐演出中心的死亡。图中左侧的ONYX俱乐部在一年之后转营表演。(摄影:William P. Gottlieb)

爵士乐在影响着其它音乐的同时,也受到不同音乐的影响。相互启发、交融探索,可视作爵士乐发展的常态。爵士乐自诞生以来,几乎每十年都会有重要的发展。如此频繁的自我更新与爵士乐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需要强调的是,一种新风格的出现并不宣判之前风格的过时或死亡,这就好像树枝在长出分杈后不会停止生长是一个道理。



爵士乐的即兴是怎么回事?


爵士乐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艺术。作为人类创造音乐最自然的途径与精神追求,即兴赋予了爵士乐超越时空的内在属性。


虽然即兴非爵士乐所独有,但我认为是“即兴”赋予了爵士乐在西方音乐文化里独树一帜的魅力。即兴是爵士音乐家选择创造音乐和传递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爵士乐的魂。对于初识爵士乐的听众,“即兴”作为一种途径或方法,藏在听得见的声响之后,不易察觉。上道的乐迷则以能欣赏音乐表象后乐手即兴的精彩变化为至高享受。



即兴的精神深入爵士音乐家的骨髓。Keith Jarrett以在完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举行整场即兴独奏音乐会而著名。有关他的纪录片被命名为“即兴的艺术”也理所当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兴是件非常神秘和不可思议的事。“爵士乐手在即兴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和“这么复杂的音乐真的是能即兴创造出来的么?”是初识爵士的乐迷常琢磨的问题。绝大多数的爵士乐即兴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及常见的和声与曲式框架。不同乐器在这些框架里有不同的角色与功能,以及不同的遵循、确定、强调,甚至打破这个框架的方式。作为乐迷,认识这些乐手即兴的根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不同乐手在演奏中是怎样修饰、切割、变形、矛盾化、悬疑化、抽象化一首曲子的,也能让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享受。即兴让乐迷更容易参与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猜测音乐下一步会向哪里发展,继而不断被未知的创造所惊喜 除了独奏,乐手之间浑然一体的即时互动和共同发展更是给予听众极大的聆听快感。



与Lee Konitz对话,一本关于爵士即兴大师对”即兴“的阐释和真诚追求的书。



怎么区分爵士乐的各种风格


对于爵士乐的风格标签,吉他手/作曲家Scott Fields有一段自述,每次读来都令我忍俊不禁:


“我着迷于探索即兴的结构已经有些时日了。虽然我不喜欢把它太当回事,但每当被逼的时候,也会想出几个醒目标语来对这种风格的音乐加以形容。我曾称之为“后自由爵士”(post-free jazz),因为觉得这个音乐类型不存在,也就避免了自己被划入这个或那个阵营。不久后,我失望地被一篇关于“后自由爵士”的文章提及,于是改称自己音乐为“新即兴”(neo-revisionist improvisation),希望这个名称能更加缺乏涵义。不幸的是,这个标签还不够空洞,又有乐评开始提及。我于是尝试了“透明音乐”(transparent music),看看评论家们能否在其中挖出什么意义。有一位还真挖出来了。现在我选择的标签是“探索性音乐”(exploratory music)。好吧,无所谓这玩意儿叫什么名字,总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专注于为室内乐团提供一种能够发展出延展性即兴的有效途径。”


“摇摆乐”(swing jazz)、“硬波普”(hard bop)、“冷爵士”或“酷派爵士”(cool jazz)、“西海岸爵士”(west coast jazz)、“灵魂爵士”(soul jazz)、“先锋爵士”(avant-garde jazz),“自由爵士”(free jazz)、“直爵士”(straight-ahead)、“融合爵士”(jazz fusion)、“自由即兴”(free improvisation)等等这些被广泛用于讲述爵士乐风格发展的标签并不比Scott Fields起的那些云雾缭绕的标签更准确。这些名称为我们谈论音乐、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太过纠结区分音乐的风格并无意义,甚至可能带来误解。



比如,同属“摇摆乐”风格的两位次中音萨克斯大师,Coleman Hawkins与Lester Young,两人在音色、节奏感、和声语言、即兴理念等各方面就相距甚远。有的音乐家如John Coltrane经历了从硬波普到先锋爵士等爵士风格的激进,但他同样会吹奏抒情的ballads。有人认为他的作曲是调性爵士(model jazz)的代表,也有人把他当作精神性爵士(spiritual jazz)的领袖。有的音乐家如Thelonious Monk,虽然是“比波普”(bebop)爵士乐的先驱与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但他的作曲和钢琴即兴风格却迥异于几乎所有的“波普”钢琴手,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比波普”之外另找词汇来形容他的音乐。Monk音乐的高度个人化与特异性超越了乐迷和乐评创造标签的能力……“Monk式”成为了形容Monk风格的最佳词汇,也常被用于形容受它影响的后世乐手,如Randy Weston、Misha Mengelberg、Ran Blake、Steve Lacy等人的演奏或作曲风格。



Thelonious Monk四重奏1963年在东京现场。与Monk不同寻常的作曲和演奏风格同样抢眼的是他头顶的帽子和肢体语言。


同一段即兴独奏里,钢琴家Jaki Byard常会在左右手交错、摇摆强劲的二十年代“跨步钢琴” (stride piano)、有棱有角、快速迅捷的“比波普”钢琴单线条即兴、与“先锋派”的全键盘大暴走间任意游走。他以及在他之后的很多钢琴家如Dave Burrell,都同样难以被任何单一风格简单标签化。总体而言,70年代后的乐手受到更多其它种类和地域音乐的影响,来自欧洲、日本等世界各地的爵士音乐家发展出自己的音乐语汇,对一个音乐家甚至一首曲子进行风格划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对普通爵士乐迷而言,能凭借聆听经验和对爵士史的了解,在演奏中听出不同历史脉络与乐手的烙印,已经是件很有满足感的事情。



Jaki Byard三重奏1965年现场



那么最后,要从哪儿听起呢?


豆瓣Jazz Record小组有一个叫“说说听爵士乐的历程”的帖子,有个乐迷说:“我的爵士乐的听路历程可能要比爵士乐本身更加即兴。”我想这大概也能概括不少爵士乐迷的听乐历程。爵士乐的边界之广,让人有可能从其他任何一种音乐,甚至不同艺术进入到爵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也会在深入挖掘过程中发现新天地。如果完全没有头绪,不妨找个爵士电台,记下喜欢的曲子再去层层探寻。聆听是没有规则和界限的,无论从哪儿开始,去往何方,都可以搭上《爵士乐漫游指南》的列车,和我们一起享受这个认识爵士乐的旅程吧。




即兴 I 爵士


爵士原创/翻译文字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向我投稿 Liamaerd

liamaerd@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