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爵士的精神?

2023-05-10 14:56:27

什么是爵士精神


什么是爵士?爵士是什么?无论你在大街上随便找普通的行人骑车人做随调,或是在大学、书店里问斯文的学生,即便在价格不菲的酒吧里同穿着入时的白领聊几句,答案极有可能会同样地令人失望。没多少人会兴致勃勃地说出爵士乐的来龙去脉,能说出一二的大概也就是老年饭店爵土乐队,能说出几首Nat King Cole的流行歌便标傍自己喜爱爵士,已经很得意了,要不就风马牛不相及扯起雪茄加红洒所谓小资情调。


Nat King Cole:


究竟是上海误解了爵士,还是爵士误解了上海— —JAZZ,尽管这个外来的音乐语言似乎与上海特别有缘,但始终若即若离,盘桓在城市的上空而不得着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呈现出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步流行摇摆乐的浮华景象,可那是由清一色的菲律宾或白俄乐队撑出来的市面,没有国人的份。直到1946年, 吉米·金大乐队在百乐门登台亮相,向世人宣示了一个概念:中国人也能演奏Swing(摇摆)。但演奏的毕竟是和菲律宾乐队同样的谱子,从专业层面上讲,没什么可大肆炫耀的,只不过换了汤,没换药。从历史的眼光分析,并非没有能力换, 重要的是没这个时间换。因为没几年功夫,上海爵士历史便告一段落。当爵士乐真正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时,这个曾经的“东方巴黎”就与爵士乐断绝得干干净净。




八十年代初,当爵士乐的概念小心翼翼地重返上海时,全是五十开外的老年人在饭店演奏当年的老曲子,老年爵士因此得名。当时的国人如同刚苏醒过来的植物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爵士乐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摇摆乐几乎成了树根。一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这批老人要么归西,要么已届耄耋,于是,又有一批新的五十开外的老人被聘站到了那块金字招牌下取而代之。这次问题就严重了:汤换了,连药也换了。如果说,前面一批老人尽管演奏的是陈旧的摇摆曲,但仍称得上是上海的爵士元老和文化古董。后面的这批则怎么也跟爵士扯不边。既无爵士演奏绎历,又无爵士教育背景。根据旅游指南或外行推荐慕名而去的话,在那只能听到些三步四步的曲。作为城市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窗口,它不仅误导了大批中外游客,也误导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更严重的是,误导了这个城市的文化。


当年在吉米·金大乐队里任贝司手的郑德仁先生, 如今已八十三岁高龄。他是当年那支闻名遐迩的老年爵士乐队的组建者。曾经重访故地,但见招牌依旧,却听不到自己熟悉和钟爱的音乐,老人的心就像目睹自己种栽的树被人肆意砍伐一样绞痛。尽管爵士乐已有百年历史,但爵士乐的 性格是越活越年轻,爵士的形态毕竟一直在更新。我们不能苛求郑老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传统摇摆乐的概念在郑老的心中已根深蒂固 ,其中更多的是情感和怀念的因素所致。我们应该允许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缘故保留和延续一种怀旧的气质,但前提必须是原汁原味,绝非郑老先生无可奈何地挂羊卖狗肉的景象。令人感到更滑稽可笑的是,曾几何时,本地一些花枝招展的杂志不知是何用心,给爵士乐套上了一顶来路不明的“小资情调”的帽子,还煞有介事地生造一张爵士地图,再罗列一些很Melody的甜歌腻曲,将一群无知的白领们引入昏暗的酒吧,以为那里就能听到纯正的爵上乐。这种不得要领的灌输比用舞曲来误导游客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妨碍了爵士乐的传播。



郑德仁(右)


而事实上,爵士乐的精神本质是创意,是用音乐来探索人类思维和想像的极限,具有极高的智慧挑战。一首爵士乐曲中隐藏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可能性供乐手临场即兴发挥。刹那间迸发出意想不到的乐思和火花是乐手在每次现场演奏时竭力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最令听众屏息期待和大呼过瘾的。爵士乐演奏有一个普遍的规则:一个优秀的乐手每次演出都是在经历一次现场创作,因此,同一首曲子每次演出都会诞生不同的版本:时间长度不一样,句式变化不一样,情绪起伏也不一样。而不同的乐手,因为理解方式不同,性格趣味不同,甚至面对的对象不同,更会将同一首曲子演释得迥然不同,各有其妙。诗人宋逖在采写新疆女画家古丽·斯坦(Gulistan)的爵士迷恋时这样描述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所谓即兴正是展现了天才的爵士乐艺术家们的“过程密码”。天外来音式的在场现场,暗夜里灵感女神的每一次妖娆转身,向我们泄露的是天才的“秘密”。听爵士乐的过程就是艺术天分被在当下“天机泄露”的过程。


爵士乐是一种音乐语言,更是一种创意性很高的思维艺术。在欧美国家,爵士乐的创作理念和探索精神更是渗透到了现代美术、广告、建筑、视觉设计等创意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爵士文化。


如果用爵土概念来解读目前上海爵士非“老年”即“小资” 的奇怪现象,会让人感到非常唏嘘和悲哀。爵士乐在上海,如果仅仅停留在怀旧摆设或情调点缀,那它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功能将被掩盖。上海,这座多元化的城市,在缔造城市音乐方而,应保持和体现开放性、独创性和发展观。具有特殊文化底蕴的上海,作为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爵士乐理应成为上海的标志性都市音乐,而不是无法改动只能原样复制、刻板矜持的。相信和世界上创意产业发达城市一样,爵士乐也一样能在上海的创意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也不让别人重复自己,这就是爵士乐的精神。




上海的本土爵士


上海有爵士乐吗?一个城市有和没有爵士乐,并不仅仅指那里有没有爵士酒吧。有自己的本土乐队,经常举办爵士音乐会甚至有爵士音乐节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不是吉米·金在1946年成立大乐队,爵士乐和上海的确切关系就要延迟到半个世纪后才会发生。而实际上,新生代的上海爵士乐手可以说与那个年代几乎没任何关联,但绝对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联。是因为上海的开放和洋派造就这批人。他们大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唱片接触到爵士乐的,这些音乐大都是爵士乐中最新最精彩的品种。他们当中有上海人,有四川人,有湖南人,有福建人,有东北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有着良好的演奏技术功底。出于喜爱爵士乐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探索。现住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上海的爵士乐手。如今,上海的爵士乐手中又增加了台湾人,欧美人,使得本土乐手有了直接和他们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对没有爵士乐的其他城市而言, 目前上海的爵士乐生存空间是最好的。



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


1998年,在一次由德国人霍吾道(UDO H0FFMAN)联台北京的商业机构创办的上海国际爵士节上,钢琴手贺乐和歌手赵可(COCO)第一次代表本地乐手登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开场第一首曲子获得了全场喝彩,那天在场的中国乐迷可能比外国观众更感到意外和兴奋:本地乐手也能玩Bebop(比波普),也会唱Scat(均是高难度的爵士技巧),相信吉米·金如果有灵也会感到欣慰。


遗憾的是,那年是那位德国人连续二年之后在上海举办的最后一届爵士节。据说是因为连续亏损而停止了。尽管上海从2004年起也开始自己主办国际爵士周,但不知为何,连续举办了三届,始终没能在舞台上看到本地乐手的身影。客气地认为,这是因为主办方没经验。在国人眼里,似乎国际爵士节就应该是外国乐手多多益善,而中国乐手可有可无。这和洋人办节的思路正好相反。法国人办戛纳电影节,目的是为了宣扬本国的电影。如果法国自身没生产电影的实力,根本就不会办电影节,而是办葡萄酒节。客观地认为,主办方是断定本地乐手没有演出水准或商价值,无法得到赞助。可实际情况是:本地乐手在最近的三年多时间里,已陆续参加过许多国外的爵士演出。同样是赵可,就曾分别出访过英国、法国等国参加当地的爵士节。今年又应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邀请,将于7月赴当地举办专场演出,并举行《爵士上海》的CD发售仪式。


中国一向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陋习。但是,为什么1946年四大舞厅的百乐门老板不随大流,敢于聘用中国人的大乐队。德国人霍吾道也乐意给没有多少经验的中国乐手第一次登台的机会。现在,连世界顶级的爵士节也热情地向中国乐手发出了邀请,而我们城市自己主办的爵士节却反而将本土乐手拒之门外呢。爵士乐从美国诞生,之所以现能成为跨地域、跨种族的世界音乐,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上世纪五十年代,爵士乐融 入了拉丁音乐元素,形成了拉丁爵士流派,尤其值得一提是,爵士乐与巴西桑巴音乐的杂交,诞生了至今仍风靡全球的乐种:Bossanova。


最有名的一首Bossanova:


而丰富神秘的中国音乐在与爵士乐的融合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创作天地和诱人的商业前景,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排斥本土乐手,有悖爵士乐精伸,也有损海派城市形象。


目前,亚洲爵士乐中心在日本,一是依靠技术硬件方面的强大的优势,其次是凭借二战后延续至今的爵士文化积累。与之相比,上海的爵士发源比日本早,中国的音乐资源比日本丰富,上海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都在高速提升。在上海举办爵士节,发展爵士文化非常符合城市的国际地位和产业结构,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2000年,上海遂诞生了一个本土爵士乐的推广品牌:爵士梦客。在自诞生起至今的六年多时间里,专心向国人推广爵士音乐,并全力举荐本土乐手。从最早的在琴行里举办免费的爵士演出讲座,赠送免费的爵士杂志;第一次创办推广爵士乐的电视专栏节日;第一次为本地乐手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第一次让本地乐手登上他们心目中的爵士演出圣地:上海商城剧院;创办免费的广场爵士音乐节:虹桥爵士音乐节;举办本地乐手年度群英会:爵士新年音乐会;2005年,投资成立中国大陆第一支爵士大乐队:上海爵士乐团。


从2006午5月27日起,爵士梦客又将在上海商城剧院投资打造一个面向大众的音乐普及品牌爵士星期六。要为本地乐手搭建一个长期演出的平台。还将邀请国外乐手与本地乐手同台竞技,还上海爵士应有的风貌。


上海爵士乐团成立当年就分别上演了标准大乐队(Big Band)编制的“爵士新年音乐会”,以及加入弦乐组的超大阵容的《爵士莫扎特》。从5月27日起又在上海商城剧院连续推出三场由不同小型组合(Combo)演出的《爵士星期六 》系列音乐会。也许对一些资深乐迷来说,小乐队的演出更值得期待。因为,参加小乐队演出的每位乐手必须都具备独奏(Solo)的才能,由于编制精简,给乐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完成精彩的即兴(Improvise)创作。而这三场演出具有各自不同的亮点。其中,5月27日的首场《节奏的光芒》是由上海爵上乐团鼓手潘江雷领衔的E-Groove乐队出演。这个六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追求 奏感和律动所制造出的现场演出气氛,用Hip—Hop、Funk、R&B节奏以及电子化的配器,给爵士乐披上了眩日的时尚彩衣;6月10日以上海当红爵上歌手赵可为核心的“赵·可能性”国际组合呈献一台上海老歌和现代爵士乐结合的演出,探索将东方音乐与爵士元素结合的可能性。这是该组合应世界三大爵士节之一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邀请,7月赴当地举办音乐会的国内首演;6月24日则由上海爵士乐 团的Lawrence Ku国际组合来收官。顾忠山先生 (Lawrence Ku)是中国最优秀的爵士音乐家之一,曾担任美国著名的爵土大乐队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Jazz Orchestra的吉他手,2006年开始加盟上海爵上乐团的演出 。以他为核心的爵士七人组合以曲风犀利的原创作品曾征服过无数乐迷,精彩的现场表演让观众为国人的爵士思维和即兴技巧大声喝彩 。9月份又上演法国爵士新锐Florent,以及多媒体艺术家Kentin与上海爵上乐团合作推出的《爵士与感官:现场制造》……


小贴士

想知道文中的比波普时代后面发生了什么吗?欢迎来到下面的众筹爵士课堂!


爵士乐以往的发展,都是以前传统的延伸,而先锋派的艺术形式则意味着要有意识的突破该艺术形式确立的传统,自由爵士乐变是如此。


融合爵士乐,也称之为爵士乐与摇滚乐的融合。20世纪末60年代,摇滚乐引起了美国听众的注意。它很快成为美国甚至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风格。在摇滚乐中,爵士乐找到了一个吸收新音乐语言、音响和概念的新机会。


爵士乐它是包容的,在20世纪的后几十年里,它不断的与各种风格融合,爵士乐与流行音乐、与拉丁音乐,甚至与电音的结合,产生不同的流派,有的风格我们很难仅用某一个标签来定义它。






爵士课堂入口









海螺岛
我们的老师全部来自音乐学院
www.hiluo.cc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