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手如何重新诠释摇滚乐或流行乐作品?

2023-05-10 14:56:27



很喜欢这张鼓手Jeff Tain Watts的Live专辑,之前知道他是因为他长期跟Wynton MarsalisBranford Marsalis兄弟的合作(分别),而我尤其喜欢后者。听Jeff的演奏就是听到所有伟大爵士乐鼓手的集大成,注意哦,是爵士乐鼓手,不是爵士鼓手。

 

整张专辑非常Modern Jazz风味,也有在现代爵士中常听到受M-Base概念影响的编作手法(最简单地说就是贝斯、钢琴左手、鼓手都走不同的线条,整体节奏的感觉也会以段落的方式来呈现变化),按Allmusic里头的sample可以试听片段。

 



如果也喜欢Bjork的话,他们Live开场第一首改编演奏了她的《107 Steps》,或许能让各位一窥爵士乐的极大包容性与延展性。

 

但是我还是要说,改编谁谁谁摇滚、流行等“其他”领域音乐家的作品成爵士,不是要去沾光,或是啥拉拢原来的乐迷之类的,纯粹就是爵士音乐家喜欢这些作品,然后加以放入自己的“观点”而已,Brad Mehldau也改编过RadioheadJoshua Redman也改编过Rolling Stones...例子太多了,从“口水歌”的角度切入是很可惜的,去体会上一段讲的爵士乐之极大包容性与延展性才是正道。

 



爵士乐的聆赏人口在国内,其实是非常小众的,持续会去聆听、追踪、深入的“粉丝型”乐迷,相较于其他乐种都算少。就我们自己多年的推广教育经验,大家都还是停留在“听熟悉的曲调”的阶段,坊间很多的改编或听众偏爱的,也就常出现俗称的“口水歌”类型,旋律不做太大的更动,即兴也不要太用力之类的。或许这是针对市场的“逆向操作”,也常会得到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就爵士乐原本的“延伸发展”精神而言,通常我自己都不会太推荐那样的作品。

 

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只是听旋律,那一分钟后听众就能切下一首或转台,最精华的即兴与互动片段还没到呀!好像看电影看五分钟就离座一样意思。这在现场演出反而比较可以这样呈现,重点就是即兴的酝酿发展与合奏互动的火花或契合,当然,你可以说这样比较有门坎,但是既然是小众或分众市场,照理说是连听众都会一起进步的呢!

 



而许多作品就跟上述的专辑一样“命运”,他们藏在许多优秀的爵士音乐家专辑里头,除非去听现场或是有人分享,否则大家会很难接触到。当然,现在随便到唱片行或书店,都可以买到什么爵士XXX,Jazz YYY的,十有八九真的就是买来当背景音乐片的而已…

 

如果要推荐爵士音乐家如何“重新诠释”经典摇滚乐或流行乐作品—当然,有面目全非却很棒也有面目全非却很糟的两种可能—我们第一个还是要推荐Herbie Hancock

 



下面这首《New York Minute》也被爵士乐手Herbie Hancock选来在「New Standard」专辑中改编,也变得在爵士乐坛中很有名...well,被这些大咖乐手选来玩的,本身就得在作曲上具备一定的代表性,然后爵士乐手又藉由改编跟即兴,将乐曲更升华上去呀!

 


请大家记得一个概念:1960年代以后出生的爵士音乐家,他们的成长背景中绝对不会只有爵士乐,所以用演奏“”爵士与否来判别好坏,其实没有意义。但是如果能看到爵士音乐家,运用他们的才华与本事,去将自己成长过程中喜爱的音乐重新改造一番,通常这样的出发点都会是加分的,没有人会想搞烂自己喜爱的音乐,而聆听的乐趣,就不只在于重新编曲的技法与意境,而我们也能欣赏到高超的即兴手法与乐团互动才是!

 

没有人怀疑Joshua RedmanBrad Mehldau的爵士乐能力,不过知道他们的当然比知道Stevie WonderRadiohead还少,上面两张专辑中不管你是不是听过全部的原曲经典,相信都一定会很喜欢也很震撼的!现在藉由Youtube,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精彩的现场演出影像,譬如Brad Mehldau诠释Radiohead的《Knives Out》:

 


摇滚歌手“跨界”来唱爵士不稀奇,近年来华语流行歌坛也出现一窝蜂所谓的“爵士”专辑,但平心而论质量良莠不齐,有时候我其实想给的私心建议,反而是避开“歌手”的专辑,西洋的也是,因为只要真的出现唱歌,“口水歌”做法出现的频率就会高很多,“爵士包装营销”可能也是一时,大部分歌手也都用完即丢了…

 

最后献上这首欧美一流乐手诠释Sting的名作《Fragile》,希望能让大家感觉到爵士乐的真正魔力,以及这些魔法师的音乐张力!



点击阅读原文,挑一张自己心仪的黑胶唱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