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迷请注意,上一次干这事儿的是五月天

2023-05-10 14:56:27


最近身边的五迷有些小骚动,毕竟盼了五年才盼来一张新专辑。随便刷刷就刷出几份粉丝作业:“怎么样我都爱”、“只有五迷能懂”、“全是青春,全是感动”……内容大同小异,实为意料之中。偶像做到这个程度,早就成了精神支柱,外人不可轻易评说,评了也没多大意义。


不过,吸睛至上的年代,光出新作还不够,想要抓牢粉丝的一片赤诚,为自己赢来更广泛的关注,“亚洲第一天团”也弄了点儿新花样。


7月21日北京工人体育馆,五月天新专辑媒体发布会,采用YY LIVE、阿里星球等多家网络平台进行全球直播,在线网友达100万以上,是继Papi酱后各大平台的第二次“并机”。这种“为了让所有喜欢我们的人都能看到”的动机,让我不禁想起五月天曾经上映的两部3D音乐电影。同样是业内首次,几乎可以肯定网络并机直播很快将不再新鲜,但遗憾的是,在影院放映的音乐电影几年来仍是空白。

 


好生气哦,他们总能在影院看演唱会!


我也想知道,坐在电影院里看90分钟Metallica是怎样的体验,那音效riff起来能不能把前排观众的爆米花震到地上?看激动了甩个头会不会磕到椅子背儿?跟着尖叫时身边接吻的小情侣是不是要对我怒目而视?


当然了,他们要是想做点儿什么随便挑了个片子结果正赶上《Through the Never》,只能说都是老天爷的安排(摊手)。



 《Metallica: Through the Never》电影海报


毫无疑问,这种“演唱会现场+乐队花絮”的纪录片模式在国外早已屡见不鲜。仅有票房统计的就可以追溯到80年代,甚至更早。U2、Justin Bieber、Katy Perry、Beyoncé……大牌艺人纷纷把自己的音乐电影搬上荧幕,力求满足因时间或金钱问题未能亲临现场的粉丝们。作为音乐行业衍生产品,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突出还原演出现场、放映范围和周期不必图大,这些特点促成了可观的收效。随着对偶像的包装手段日渐丰富,演唱会电影票房也呈上升趋势,有的甚至超过了演出收入本身,更是引得更多音乐人涉足市场。



 《Justin Bieber: Never Say Never》电影海报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论述了一种观点:“机械复制技术制造出‘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灵光’的消逝。”现场演出和纪录电影各有利弊,没有哪个艺人希望歌迷都去看电影不来自己的演唱会,3D技术再高明效果再好,乃至今后可能出现的VR版本,都缺少了独一无二的互动性。但是,艺术被机械复制的现象可以避免吗?恐怕很难,现场照片、小视频、录音,即使不制作电影,它们也在你我的生活中快速传播着,供人们反复回味。


那么,为何不选择专业技术打造最优质的影像,最大程度还原‘灵光’呢?

 

说到国内,我只能想起一个五月天。


演唱会电影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反观国内,再怎么不愿承认,除了五月天还是五月天。


这帮人是真摇滚还是伪摇滚按下不撕,但他们的成功有目共睹。首次鸟巢个唱,近十万张门票瞬间秒杀,被媒体誉为鸟巢开票即售罄的纪录创造者。之后的加场演出,更是成为了在鸟巢连开两场演唱会的唯一音乐人。马上,他们又将打破自己的纪录,在鸟巢连唱三天。


11年上映的《五月天追梦3DNA》是首部华人3D音乐电影。全国公映前三天,票房已突破2000万人民币,打破《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首周票房记录,也成为内地上映的华语3D片全新记录。随后13年的《五月天诺亚方舟》再度将以口碑极佳著称的演唱会带进院线。虽然最后并没有像欧美市场中大部分明星那样取得骄人票房,剧情和制作水平也颇有槽点,但对于整个团队来说,可以说是初步尝到了甜头儿。前后两部电影收益不高,可“诺亚方舟”巡演观众比“DNA”时足足翻了一倍还多,这还要归功于第一部电影的推广,吸引了许多之前不曾看过五月天演唱会的人。


 

2011年上映的《五月天追梦3DNA》音乐电影


谁都知道,这种电影明显是粉丝买帐黑粉们先别急着骂脑残,仔细想想,粉丝是什么?粉丝是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爸妈之外最容易满足的群体啊!他们就想离偶像近一点,再近一点,挥挥荧光棒感受上万人一起合唱一起热泪盈眶。很难吗?对于一二线城市部分歌迷来说并不,但稍微偏一点儿的二三线城市,还真有些困难。


没关系,有了演唱会电影,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包场、二刷、三刷……五迷们不遗余力地自发拉高票房,回报“偶像为了让我们看到特意拍了部电影”的感动之情,从商业角度上看,更是成功为五月天提升了知名度和亲和力。



 
2013年上映的《五月天诺亚方舟》音乐电影


我有一个朋友(别瞎猜,肯定不是我),13年在李兆基讲堂跟一千个五迷一起看《诺亚方舟》香港首映,看完感慨“终于明白演唱会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感动是从何而来,再没什么比和歌迷一起看偶像的纪录片更美好的电影形式了,即使是他们的偶像”。


这不光是音乐、偶像、粉丝的力量,这是音乐电影的力量。在一个固定空间把一群人凝聚起来,不在现场,胜似现场。


我又不是铁粉,凭什么去电影院看?


我不是五迷,准确地说我不粉任何一个乐队,绝不会以“没有音乐就活不下去”进行自我标榜。但我关注这个行业,算是个爱看现场的普通乐迷。


五月天是不是摇滚乐队的问题由来已久,久到五迷们偶尔也借此讲讲段子。无意在这一话题上挑起事端,只是好奇,内地不乏粉丝基数庞大的优秀摇滚乐队,这么多年,为何迟迟无人涉足演唱会电影领域,特别是市场大门已经被五月天推开的情况下


除去被片名忽悠的吃瓜群众,演唱会电影占大头的受众必然是粉丝。于粉丝而言,单纯发泄情怀支持乐队以外,电影中涵盖的演出花絮也是吸引他们的一大亮点。人都有八卦癖,偶像聚光灯背后的日常生活谁都好奇,他光着脚练琴的样子,他和朋友喝酒的样子,他坐在后座闭目养神,他在后台和队友击掌,这些都是演出现场无法呈现、却又让粉丝感兴趣的内容。


经典现场之所以经典,主要是经得住反复重温回顾,在家观影的效果自然没法儿和电影院相比,有环境有荧幕有音效还有身边没准儿能发展成好友的陌生粉,条件如此优厚,真爱们义不容辞。


五月天的确把这一市场引入了国内,可只推开了一条缝儿,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内地乐队在门口徘徊,甚至不曾意识到这扇门意味着什么。

也不是什么动静都没有。


今年年初,痛仰乐队巡演纪录片《不期而至》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超过千人的线下首映。这是由吉术斋制作,THINKOTHER执导的中国首部摇滚纪录电影,放映过后褒贬不一,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导演意图的揣摩上。这是件好事,起码有人觉察到了门背后大片的空白,引起了一些轰动,并试图留下自己的痕迹。



 2015痛仰巡演纪录片《不期而至》


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属于院线放映,视频团队吉术斋往前冲了几步,仍旧没能推开大门,站到门里。


七月初吉术斋发起了一项众筹,号称是国内摇滚乐电影众筹,成功后将带脑浊乐队巡演纪录片进影院,成为国内首部在影院放映的摇滚乐队音乐电影。嗯,一支朋克乐队,一部真正的摇滚音乐电影。


我不怎么关注脑浊,平时也很少听朋克,但我接受他们作为一种音乐类型存在的价值。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就是演唱会电影的另一小部分受众——关心音乐、爱看现场。这次众筹预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摇滚演出体验,没有肉体的冲撞和人山人海,我能安稳地看清台上乐手的每一个动作,音效和画面经过精心处理,没准儿比演出当天还舒服。我几乎可以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脑浊的现场演出,但这并不代表我讨厌他们,反而我很乐意去电影院凉凉快快地感受一下朋克躁动。



 
由吉术斋发起的国内首个音乐纪录片众筹

 



 
2015年脑浊“666”专场演出现场

 

吉术斋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视频团队,现在他们想彻底打开一扇门,想要做内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都不愿把自己的摇滚音乐电影荧幕初体验赌在某个突然冒出来的团队上,就像再奔放的姑娘也不会随随便便把自己的初夜交给路上来历不明的傻小子。


可他们是吉术斋,你猜我愿不愿意。

 

那些从影院出来打一星的人是怎么想的?


说回到演唱会电影这事儿上。

评论这种东西,不可能出现一边儿倒,有夸就有骂,全球都一样。五月天两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分别是7.7和8.2,路人如我觉得简直高到离谱,看在是“粉丝专供”的份儿上倒也无可厚非。不过有人可不这么想,正如孟京辉坚决反对把戏剧录像在电影院放映一样,许多观众对演唱会电影保有微词。

只给粉丝看的,非粉不用来了”是差评里出现最多的内容。脑残黑的行为不做考虑,或许可以驳一驳那些怀着正经观影心前来结果被深深伤害的非乐迷。显而易见,所有演唱会电影都是“粉丝营销”,可谁又能说商业大片不是呢?无论东方西方、剧本好赖,都愿意邀请明星加盟。戴着剧情片的眼镜去评价一部演唱会电影,明知受众是粉丝还要以非粉的方式挑剔,未免有些太过苛刻了。



 2008年上映后反响热烈的《U2 3D》音乐电影


3D效果差、镜头混乱等技术问题的改善,则是打造音乐电影好口碑的首要任务。选择专业团队和专业设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合拍”也很重要。


《U2 3D》是史上第一部多机位拍摄的真人3D电影,U2成员看过一些样片后才同意参与拍摄,只当是体验一种新技术,并非借此牟利。从乐手到团队的认真对待,才能获得理想的反馈。


至于“圈钱”一说,国内现阶段几乎不可能。市场尚未打开,消费者认知不足,消费动力非常薄弱。五月天第一部电影据称投入5000万人民币,收回3000多万,第二部只稍有好转,整体还是依靠巡演赚钱。对国人来说,从培养看演出的爱好,到宣传这种电影形式,再到成功排进院线,本身就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能否盈利还要耐心地等。



 《Beyoncé: Life Is But a Dream》音乐电影


“剧情太差,无法称为电影,不配在影院放映”,这样的评价在国外也并不少见。剧情简单,甚至没有剧情的音乐纪录电影,究竟能不能在电影院上映,是个争议颇大的话题。有网友更是直白地表示:“这是豆瓣电影,不是豆瓣演唱会。”对这类现场演出为主,采访花絮穿插的纪录片,接受程度因人而异。但有没有考虑过,所谓的不接受不过是因为思维方式被传统剧情片惯坏罢了,对于音乐、公路画面、另类剪辑的感知能力变得迟钝。这并不是音乐电影本身的问题,那不妨借此机会,让它们登上荧幕,在影院环境下提升专注程度,仔细体会这类音乐电影的价值。


五月天两部片子所面临的质疑,是所有打算进院线的音乐电影即将面临的质疑。然而,他们所收获的大量粉丝赞誉,却未必是后人能赢来的赞誉。诸如此类的顾忌日日在开拓者心头萦绕,眉头锁得越紧,眼神越是不甘:如果迟早都要有人来做这件事,那为什么不是我们?


第一个开干的是五月天,五年了,还是只有五月天。

你有事儿没事儿就顺嘴溜出几句“Rock N Roll”,你就这么心甘情愿?

不,不愿意,有人不愿意。


吉术斋不愿意。


敢于挑战的自信是自己给的,往期作品、业内口碑、团队气质。可,自信到面对未知市场毫不胆怯所向披靡吗?


不可能。也心虚。


这是敢为人先的家伙们必须经历的折磨,创业也好创新也罢,享受景仰的成功者才有倾倒苦水的资本,没人在乎蜷缩于地的失败者比他们苦上千万倍。众筹的风险远不足以浇灭放映音乐电影的热情,干吧,还是要干。

国内首部进影院的摇滚乐队音乐电影啊,这是值得进影院的啊,他们眼里有光,和星星。


我不忍,看星光黯淡。




扫码抢票去影院

见证摇滚乐电影进影院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吉术斋制作众筹】

关于音乐电影

更多详情请搜索公众号GEEKSHOOTJACK


 投稿邮箱 | liaobaoliog@iyamusic.com

稿费标准 | 公众号后台回复“投稿”



其乐无穷
跨越时空
在线爵士乐教育
爵士乐
哎呀音乐
投稿请直接回复“投稿”
荐文合作:liaobaoliog@iyamusic.com
小编微信:woodsue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流行音乐联盟